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當代中西美術之比較

尚輝
2018年03月30日08:3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日出印象(油畫) 克勞德·莫奈
日出印象(油畫) 克勞德·莫奈
原標題:當代中西美術之比較

  20世紀前中西美術的主要區別是注重再現與注重表現(寫意或意象)。20世紀以來,中國向西方美術學習引進西方再現寫實美術,但西方卻進行了現代主義藝術與后現代主義藝術大尺度的革新、顛覆,再次形成了中西美術基本價值觀的區別。客觀地說,中西美術在基本價值觀上是以東向西靠攏的過程,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價值觀在很多層面獲得中國的認同、追逐,但依然存在一些基本價值觀的差異。

  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1.從高等美術教育角度,造型藝術教育依然是當下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主干,但在歐美二戰之后因后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與發展,歐美高等美術教育已從造型藝術轉入創意教育,尤其注重科學與藝術關聯的教育培養。2.當代中西美術基本價值觀差異最主要體現在對“藝術當代性”的不同認知上。3.藝術發展的模式——是不斷進化,后者對前者的否定﹔還是螺旋式遞進,繼承性創新。4.藝術與科技的關系。西方藝術的發展緊緊依賴於科技研發,現代主義藝術對應工業文明,后現代主義藝術對應信息文明﹔中國美術與科技關系不大,筆墨的價值判斷從5世紀就確立,至今仍是最重要的衡量准則。5.藝術與技巧的關系。中國美術的發展並不注重與科技的關聯,但注重技巧,而且始終是道技不分,沒有技巧的創意被認為是偽藝術,技巧不高的藝術不能稱作大師,技巧不單純是手藝,還是修養、格調的體現。

  20世紀歐美所倡導的藝術是激進的、對傳統顛覆的藝術,因而,20世紀歐美的架上藝術也是被顛覆、被終結了的藝術。脫離技藝性(和藝術水准密切相關的),走向新異視覺體驗的制造和藝術觀念的不斷原創,已成為當代西方藝術的主流價值觀。藝術和科學一樣是西方文化中認知自然與社會的兩種基本途徑,這便決定了西方藝術的演進總是伴隨著自然科學的發現而獲得新的發展動力,這也造成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直到今天,西方美術總是以進化論的發展思維來提供理論支撐。從這種理論出發,印象派的產生就取代了古典寫實繪畫,現代主義的生成就取締了印象主義,由波普藝術生成的新媒體藝術也便終結了架上藝術。

  這種艱難在於它思想方法的不可逆性,以為越是實驗的越是探索的、越是觀念的越是藝術的。一味提倡原創性而忽視了這種新創與傳統構成的某種必要的聯系。譬如,光色的發現所促成的印象主義繪畫也僅僅在藝術史上存在了30余年,這樣一種藝術語言的新創其實是可以與古典寫實相結合而獲得更充分更寬廣的發展的。這個藝術史的創造空間,被俄羅斯19世紀后20年和20世紀初所形成的巡回展覽畫派所開拓。可見,西方這種單向度的藝術思維有著多麼大的局限性。

  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引進、學習、參照西方從古典寫實到新媒體藝術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當代美術價值觀是對西方美術一些基本價值命題參照、沿用的結果,但也因中國用百年時間走過西方600年的藝術演變之路,尤其是在新時期短短的30余年時間,才真正全方位地打開西方這600年的藝術視野,這便造成了西方藝術史的演進邏輯對於當代中國美術發展的部分失效,也即中國對西方造型藝術的學習和對西方架上藝術的審美認知,既可能是順時也可能是逆時的。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當代美術價值觀並不會完全依照西方藝術史的時間性價值。

  西方現當代美術探索的路向是脫離或超越對現實世界的外部描繪。西方藝術史被分為兩個主要情節:一個是瓦薩裡情結,另一個是格林伯格情結,這兩個情結都是進化論的。瓦薩裡把藝術構建為再現的,認為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精微地“征服視覺表象”。當電影証明能夠比繪畫更好地描繪現實時,這種繪畫敘事就終結了。現代主義發軔於提出繪畫自身不依據敘事所具有的那些價值,格林伯格根據藝術的識別條件,重新定義了形成繪畫藝術與其他所有藝術相區別的獨特語言。

  和探索繪畫語言自身存在價值不同的另外一條對繪畫超越事物外部描寫的探索,是對夢幻與心理的尋求。超現實主義深受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致力於探討人類的先驗層面,試圖突破符合邏輯與實際現實的觀念,把現實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揉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情境。參加過超現實主義展覽的意大利畫家基裡柯曾說,一幅繪畫作品必須反映內心最深處的感觸,最深處意味著它是我們所不熟悉的,不熟悉就意味著不尋常,不是人們普遍知道的。20世紀西方藝術發展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基裡柯所描述的這種“不熟悉”和“荒誕感”。

  再現的理論讓人們難以區分視覺上的藝術圖像和原物品本身存在何種差異,如果藝術與生活不存在差異,那麼,藝術作品就失去了敘事價值,藝術與現實就沒有距離了。通過波普,藝術提出了關於其自身存在的真正哲學問題——是什麼造成了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別?安迪·沃霍爾的藝術作品成功的借助簡潔的圖像和色彩傳達出豐富的寓意,觀眾能從被消費社會訓練出來的直覺中領悟這種帶有廣告形態的藝術,因為沃霍爾的作品沒有設置任何偽裝來迷惑受眾,其藝術圖像本身就是一種信息傳遞。

  質疑和挑戰現存的一切藝術評判標准,成為60年代藝術不停變化的重要因素。人們不斷追問:誰設定的這些既有標准?是博物館人、藝術史學家、批評家還是哲學家?藝術的定義隨著藝術家作品的更迭而不斷改變,藝術最本質的一個特征,就是不停地改變。最關健的是,西方藝術史的演變邏輯並沒有包含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認知,也即西方藝術史的進化論所研究的對象並未覆蓋中國畫學的理論,因而中國當代美術價值觀既有和西方當代藝術理論相重疊之處,也存在大量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這便形成了當代中國美術價值觀既重合於歐美又存在較大差異的地方。

  當代中國美術價值觀首先應當解決的是發展觀問題,因為相對於歐美當代與科學相關的藝術進化論思維,中國美術的文化發展思想往往呈現“進”與“退”並存的現象,並以中庸作為藝術演進的基本觀念。南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說:“跡有巧拙,藝無古今。”在中國人看來,創新並不是衡量藝術優劣最重要的價值規則。作品藝術水准的好壞可能比新舊更重要,所以劉勰提出“藝術無古今”之命題。這個基本論點,也奠定了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觀,即藝術發展並不是一味地以進化方式推進,不是一味地認同新的比舊的好,前后演進的時間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一種發散的、綜合的甚至是逆向的角度來衡量藝術優劣的價值。譬如,雖然當代中國畫在接受西畫后發生了許多衡量價值的變化,但中國畫最基本的“骨法用筆”“氣韻生動”這些仍然沒有變,這在西方藝術理論來看也許是不可理解的,但這就是中國文化。對於傳統的敬重,從繼承出新,這是中國當代美術的基本發展觀。

  當代中國美術的基本價值觀應包括:對於傳統美術的承傳與創造的價值觀,對於外來美術的借鑒與融合的價值觀,對於藝術社會學與本體論的現實主義美術和現代主義美術的價值觀,對於大眾人文關懷與個體人文關懷的大眾美術價值觀與當代藝術的價值觀。承傳與創造是當代中國美術對於藝術發展持有的一種基本態度。這種價值觀首先強調中國當代美術對於中外美術傳統的延續性,而不是斷裂性或叛逆性﹔其次則是在延續與承傳的基礎上進行變革與創新。

  (本文為《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尚輝在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公共教育講座上的內容摘編,文字由本報記者施曉琴整理)

(責編:赫英海、王鶴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