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從《千裡江山圖》到《江山秋色圖》

戴華剛
2017年12月14日08:42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千裡江山圖》到《江山秋色圖》

北京故宮有兩幅傳世名畫,一幅是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另一幅是南宋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這種將青綠山水繪到如此神氣昂揚的高頭大卷,在古代美術史上極為少見。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一張充滿著朝氣和激情的作品,處處是勃勃生機、活力盎然,畫家把石青當成主色大量運用,因此畫面出現一種活潑潑的藍調,好像那碧藍的瑪瑙﹔山是一汪藍,水是一汪綠,似乎把那春天和夏天的全部生命都融了進來,樹與屋舍、瀑與水榭、路與游人、船與漁夫,都統統與這耀眼奪目的山水之間渾然一體,如那世外桃源仙境,留給世人的印象,仿佛世間不曾有這般景色。全幅畫卷,展現浩瀚千裡,隻濃縮於咫尺間,在此空間中移形換步、穿梭漫行,看不盡的山河錦繡、天地華章。

我們縱情去看《千裡江山圖》展現出的咫尺天涯,感受江山無限美景,煙波浩渺、層巒疊嶂、水天一色、林木繁茂、亭台水榭、漁樵耕讀、歸隱人家,走進畫中,如同置身數碼技術合成的影像大片。大片,三維空間全方位體驗:江山開闊無垠,蒼蒼茫茫,千山萬壑星羅棋布、大小高平、爭雄競秀,中間橋梁橫跨平坡,與山川湖泊相交映,房屋樓舍散布山野之間,有泉溪飛瀑點綴其中,風吹山林,飛鳥橫掠,漁夫捕撈,有行人游跡。或亂崗如積,汀渚延綿,或大江曠遠,與天際相接一色。整幅畫作充分展現了“道游於藝,藝合乎於道”的美學境界,打造出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和諧人居環境。

我們不必質疑這是否是18歲翩翩少年所獨立完成的鴻篇巨制,或許他是一個稚拙青頭,或許是一成熟巧匠,但無論如何,這幅《千裡江山圖》攀上了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高峰,是獨一無二的。后世中,再難現《千裡江山圖》這樣的頂級高頭大卷,雖仿《千裡江山圖》的畫作不少,北京故宮所藏有方琮仿本、王炳仿本,但它們是細膩的、纖弱的、濃艷的,風骨難及王希孟版本的高曠雄壯。

再看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令人想起文天祥的一首詩:“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江山秋色圖》竭力繪全幅江山美景圖,殊不知,當時宋朝的山河已破半壁,長江以北盡落異族敵手,再如畫的江山,也唯有江南半壁,在微風中輕嘆。或改名為《江南秋色圖》更為貼切。趙伯駒如此力破“一角”“半邊”而求“全景”,這種轉變很微妙,難怪有人懷疑此卷為北宋高手繪制,非趙伯駒本人也。

《江山秋色圖》同樣展現“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或絕澗險崖,邃谷岩穴,深潭淺灘,或幽泉飛瀑,溪水潺潺,或煙波浩渺,雲蒸霞涌,或竹林鬆徑,水榭長橋,或碧水環繞,汀渚錯落。還有那僧寺道觀、孤亭寶塔、殿閣樓台、迴廊棧道,山居村舍,舟車驢馬,或那漁公張網,艄公搖櫓,閑人探幽,又有鴻雁棲於沙灘,飛鳥掠於天際。這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那麼讓人神往,欲近而親之。

有文論傳:“趙希公及共兄千裡,博涉書史,皆妙於丹青,以蕭散高邁之氣,見於毫素。”此言不虛也,“蕭散高邁”,氣度高貴、放達不羈,可謂:“逍遙山谷,放曠郊廛。游逸形儀,寂泊心腑。恬澹息於內,蕭散揚於外。”正是一種高妙的山水臥游境界。明人董其昌稱贊趙伯駒的山水畫時言:“精工之極,又有士氣”“雖妍而不甜”,正是趙伯駒內蘊的這種“蕭散士氣”所打造出來的貴族氣息和藝術格調。

趙伯駒的其他設色山水作品,多為皇家園林景,山水虛幻,似造景非寫景,其氣息和《江山秋色圖》有著明顯的變化,細微處在用筆和刻畫上,無遮無擋地展露更多差異感。相比之下,《江山秋色圖》顯蕭曠、渾厚、秀潤,雲不虛渺、山非幻境,皴法細膩豐富,接近自然真實,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它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這樣一看,忽然覺得這幅傳世圖卷真未必出自趙伯駒之手。

可以說,《江山秋色圖》與《千裡江山圖》更像一個家族的血脈姻親、同胞兄弟,它們血濃於水,一脈同源,在氣息和意境上有天生的默契,在狀景設色和藝術趣味上也不分彼此。

(責編:王鶴瑾、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