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北苑的江南——董源《瀟湘圖》賞析

逸齋
2017年08月18日08:52 | 來源:杭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苑的江南——董源《瀟湘圖》賞析

北苑的江南——董源《瀟湘圖》賞析

 

北苑的江南——董源《瀟湘圖》賞析

 

  《瀟湘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

  江南山水婀娜多姿,煙雨的江南更是讓人陶醉。詩人用盡才智,寫出了無數傳頌的優美或哀艷的文句讓世代品味。而更善直觀表現的畫家們,自然也要竭盡所能,其中五代南唐的董源或可稱為開山大師。

  董源,又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主要活動在十世紀中葉。事南唐中主李璟為北苑副使,故稱“北苑”或“后苑副使”。入宋后,被視為南派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關仝、巨然合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董源山水、人物、禽獸無所不精,但以山水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最早著錄董源畫風的是北宋神宗年間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和稍后的沈括《夢溪筆談》、米芾《畫史》三家,后世多轉述承續之。郭氏所記董源山水畫有兩種面貌:一是“水墨類王維” 、一是“著色如李思訓”。且不論其著色山水畫,其水墨山水畫,郭氏的描述也與沈、米二家所記頗有歧異。米芾曰:“董源平淡天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沈括雲:“董源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董源山水畫,尤其是水墨山水畫的真實面貌因為歷代文獻著錄不一而備受異議,這也直接影響到今天我們對董源傳世作品的賞鑒。

  我們再來看看存世董源名下的幾件作品。首先是現存稱為董源畫“標准件”的《瀟湘圖》(故宮博物院藏)、《夏山圖》(上海博物館藏)和《夏景山口待渡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三圖都是高頭大卷,高度相仿,畫法相近。雖然真偽問題仍是學界爭論的焦點,面貌也不類傳世王維名下作品,卻與米芾、沈括描述相類,或是《宣和畫譜》中最為推崇的董源“自出胸臆”個人風格作品。這類作品還包括《龍宿郊民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寒林重汀圖》(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等。其次是《溪岸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其風格與《瀟湘圖》等不同,有學者則以早晚風格的不同來看待它們的風格差異,如謝稚柳《鑒余雜稿》認為“《溪岸圖》是董源的本來面目,而‘瀟湘’等三圖是他后期的變體”,單國霖《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略論五代兩宋繪畫源流》亦持此論。

  我們姑且以細細賞析《瀟湘圖》來體會一下五代北宋時期江南山水畫的特點。《瀟湘圖》卷,絹本,淺設色,縱50.0厘米,橫141.1厘米。採用平遠式構圖,選取湘江一水面平闊之處繪湘江景色,三面有灘,近處幾葉扁舟,岸邊有拉網捕魚和舟渡等場景。以短披麻皴繪緩緩起伏的土山,略加花青渲染,並用大量淡墨點之,顯得渾郁蒼莽。點景的水邊蘆葦和山上的樹木都以苔點點成。設色人物雖小而神情逼真。整體風格來看,與米芾、沈括描述的董源風格相吻合。但從流傳來看,最早的線索也就到明代董其昌了。不唯《瀟湘圖》,上文所述六件董源作品,除《溪岸圖》外,皆與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有關。《瀟湘圖》畫幅無款題,董其昌發現時方命名為董源《瀟湘圖》,或是因《宣和畫譜》中著錄有董源《瀟湘圖》,后來者多依董說。雖然清代姚際恆《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中認為此件《瀟湘圖》即是周密《雲煙過眼錄》中所記趙孟頫舊藏董源《河伯娶婦》,但是並無可靠依據。盡管如此,此圖仍是今天認識董源的最佳范本之一,也是五代北宋時期江南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

  董源的江南畫風格,如果說米芾、沈括等人構建了風格描述,那麼董其昌則為我們選定了作品闡釋。時至今日,董北苑畫風亦如煙雨的江南,似真似幻。

  (撰稿:逸齋)

(責編:赫英海、潘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