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元代漢白玉石“科舉門”亮相 刻工嚴謹精美

2016年06月29日10:12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走進“科舉門”

  又到了高考成績揭曉時,今年北京市高考文理科的最高分數分別為700分和715分。同時,各省市高考的最高分也將相繼公布,“高考狀元”成為人們近期的熱門話題。

  “高考狀元”這一說法,源於歷史上大家熟知的“科舉制”,在古時科舉中獲得第一名的被稱為“狀元”。雖然科舉制度早已廢除,但是人們仍然形象地稱呼在高考中取得第一名的考生。

  古時沒有高考,朝廷選拔人才就靠“科舉制”。相對於更早時實行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成功地構筑了一座進階之門,科舉考試中一旦金榜題名,就能加官晉爵,改變自身的命運。它猶如巨大的磁鐵,1300年來吸引了數以億計的讀書人,邁進科舉之門。因為科舉的重要作用,古往今來,不少讀書人會在牌坊、石坊上刻上“科舉門”三字,意寓跨進科舉之門,取得功名。

  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就收藏有一座“科舉門”。科舉匾額博物館坐落在通惠河畔的古村高碑店文化街上,館舍佔地3000平方米,是一座灰磚青瓦高低錯落兩進四合院。這是一座民辦博物館,雖然沒有如大型博物館裡價值連城的珍品,卻也有不少珍貴的文物,被館長姚遠利稱為鎮館之寶。姚遠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跨進收藏的大門,基於對硯的喜愛,他一開始專門收藏古硯。后來覺得硯承載的文化信息量太少,遂對有中國禮法制度標志之稱的匾額產生了興趣,並專門收藏和科舉有關的匾額及文物。姚遠利收藏了500余塊科舉匾額以及近千件與科舉有關的試卷、夾帶等文物,而“科舉門”就是博物館中的“重寶”。

  放置在博物館最顯著位置的就是元代的“科舉門”石坊,該石坊來自涿州,石墩雕琢著祥雲瑞獸,中層小石匾額的正反面分別刻有“科舉門”和“忠”字,雖年代久遠,字跡卻也還依稀可認(本版圖片頂部即是“科舉門”石坊,石坊中間有三個字:科舉門)。石坊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刻工嚴謹精美。中央為雄鹿頭頂火珠,兩側高縱靈雲,靈雲后蹲坐瑞獸,最外側凸雕鰲頭,意寓跨進科舉門,將會擁有福、祿、壽,並將獨佔鰲頭。“科舉門”石坊高大完整,與仿古建筑和諧匹配,再加上牌樓上諸多的精美科舉圖案與博物館的主題相得益彰,古老滄桑的石牌樓已成為博物館最顯著的標志和象征。

  姚遠利介紹說,這座石坊為元代真跡遺存,極為罕見。之所以說其珍貴,是因為“科舉”二字的出現是在宋朝之后,當時在貢院、府學、文廟等教育、考試場所,大門之內幾乎均立有這樣的牌坊,是一種象征性的儀門,但所刻之字大多為“龍門”或“禹門”。“魚躍龍門”語出《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牌坊上刻“龍門”或“禹門”即寓意魚躍龍門。這些舉子們從坊下走過,寄寓科舉高中,福祿雙享。

  像“科舉門”這樣,直接刻有“科舉門”字樣的石坊,是極為罕見的,因為這“太直白”了。根據史料記載,“科舉門”一詞出自王安石在憶其中進士時所作:“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一。”該詩所用題目為《科舉門·紅裙看》。在元代不到百年的統治中,統治者重武輕文,漢人和知識分子受到歧視,科舉制度曾數度中止。在石坊上直接刻寫“科舉門”,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漢族士子希望保持科舉這種選拔制度的強烈願望。

  “業建范陽綿世澤,勛成涿郡振家聲”,這副充滿抱負與自信的對聯貼在“科舉門”上。“范陽”、“涿郡”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而“科舉門”石坊是姚遠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上從涿州得到的。

  這座“科舉門”石坊也象征了古代的科舉制:無論你是出身權門豪族的后代,還是農家之后的田舍之郎﹔無論你志向多麼崇高,治國平天下﹔還是懷著個人的私欲,隻為光宗耀祖……你都必須邁進這座大門,走科舉之路。它幾乎是1300年來古代知識分子改變自己命運,實現人生理想的惟一途徑。

  因此,為了跨過這座“科舉門”,千百年來,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劇。當年的科舉考試,也有不少考生試圖作弊,博物館內也展示了不少夾帶。夾帶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作弊方式,古代科舉考生將《四書》、《五經》等八股文考試用書變小,字壓縮,夾帶縫進衣服、鞋底、藏在頭發裡邊等等帶入考場。除了夾帶,還有富貴人家試圖打通關節,也就是俗稱的“做暗號”。考生在卷子中設定特殊標記,“或書數虛字,或也歟或也哉或也矣”,讓考官辨認進行舞弊。

  魯迅的家道中落,就和其祖父周福清試圖作弊有關。博物館中展示的作弊案中,就有周福清一案。周福清在同治十年(1871年)的辛未科會試中了進士,並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魯迅的父親周用吉是周福清的大兒子,讀書至秀才。周用吉參加舉人考試時,主考官是當年和周福清一起考中進士的殷如璋。周福清暗訂的關節字眼是“宸忠”、“茂育”四字,專門寫在一張紙上,另外還有一張紙寫著“洋銀一萬元”,是他許諾事成之后酬謝殷如璋的價錢。不料事情敗露,周用吉被革去秀才功名,貶為庶民。案發后,魯迅家人變賣家產,向官府層層送禮,幾經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變為“斬監候”。周用吉僅三十五歲就抑郁而亡,魯迅家庭從此中落,魯迅那時隻有12歲。

  當然,如果在考試中邁過“科舉門”,也就一步登天,金榜題名。博物館復制了1904年最后一屆科舉“大金榜”,狀元是河北人劉春霖,以書法和民族氣節而留名於世的劉春霖,也是1300年科舉制的最后一位狀元。從他之后,科舉制被廢除,再也沒有真正的“狀元”。(楊昌平)

(責編:王鶴瑾、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