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為他的收藏制作紀錄片,引來寧夏商人高價收購
婚書,是一張小小的紙片,卻是一輩子的承諾。在路橋,有這樣一位特別的收藏愛好者,他搜羅了全國2000多份婚書,從民國到現在,各種各樣,十分齊全。他說婚書裡有愛情的真諦,有中國傳統的婚俗文化……
偶遇造就冷門收藏家
“婚書見証了婚姻雙方的一場姻緣,說起收藏婚書,不得不提到一個‘緣’字。”今年52歲的王文君,說起他與收藏的第一張婚書的偶遇,還是回味無窮,“隻一眼,我就在人群中看到了它。”
年輕時的王文君對紙制品就很感興趣,尤好收藏一些郵票和連環畫。那時他經常上路橋花鳥市場淘換些自己喜歡的收藏品。1999年的一天,他突然發現一個小攤上擺放著一張紅色的宣紙,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漂亮的毛筆字。
原本以為是對聯,湊近一看,王文君才發現這是一紙婚書,紅色的紙上除了文言寫就的男女雙方的生辰、性格特點,還有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結婚人以及雙方家長的名字。
紙上有比翼鳥,下有對鴛鴦,一對連理枝挂在喜字邊,整張婚書有說不出的喜氣。“無論是墨書還是墨畫,漂亮得像是印上去的,我喜歡得不得了。”
老板介紹,這就是舊時結婚的文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婚書。婚書是男女婚姻的文字憑証,也是証明婚姻當事人關系的文書。民間婚書唐代就有了,但在全國,婚書還是個冷門的收藏品。
王文君二話不說,掏出50元,向老板買下了這張婚書,拿回家細細品味,越看越覺得心喜。
本就喜歡紙制收藏品的王文君下定決心,要系統地收藏婚書,“我要將每個年代的有意思的婚書都找出來,看看歷代的婚書有什麼不一樣。”
婚書和他有莫名的緣分
2003年,王文君去上海出差,期間發生的事,又讓他更加相信他和婚書之間有莫名緣分。
那天,工作結束后,他來到上海的一處古玩街,收集到了幾張婚書。正准備打道回府,卻見一家古玩店顯眼的位置,還展示著幾張婚書。
王文君一下邁不動腳步了,趕緊回頭進店,一邊看,一邊問老板幾個專業的問題。老板見他對婚書很感興趣,也來了興致,說要拿鎮店的寶貝,讓王文君欣賞欣賞。
老板神神秘秘地從內間拿出一幅非常寬大的粉紅色的宣紙,放在方桌上勉強才能攤開。王文君湊近一看,這幅長1.5米,寬0.5米的宣紙,竟然是一張民國初年的婚書。
“結婚在當時是兩個家族的大事,一般來說婚書越大,材質越好,說明家世越顯赫,這麼大的婚書,我也是頭一次見。”王文君驚喜不已,他正缺這種類型的婚書。
王文君請老板割愛,可老板開價5000元,讓他無法承受。他隻好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遺憾告別。
回到台州后,王文君對這張婚書日思夜想,“有時候做夢都會想到它,可是太貴了,這在當時相當我幾個月的工資呢。”王文君隻好把自己對這張婚書的思念收到心裡,“收藏要量力而行。”
不過緣分總是如此奇妙,讓王文君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個月,那位古玩店老板給他打來電話,說自己即將轉行,問他還想不想要這張婚書,可以便宜點賣給他。
王文君一聽興奮不已,馬上趕往上海,最終以3000元的價錢拿到這張婚書。“拿到手之后可真是寶貝得不行啊,因為是紙制品,平時自己都舍不得看,隻有好朋友來家裡,才敢拿出來炫耀一下。”
沒過多久,老板又打電話給王文君,詢問他這張婚書有沒有轉出去,他想以8000元的價格回購,王文君頭搖得像撥浪鼓,“這現在可是我的寶貝了,給多少錢都不想賣。”
新中國成立后,台州不少夫婦有兩張婚書
“咱們台州也有特別有意思的婚書。”王文君拿出自己制作的圖冊,翻到了兩張婚書上,“你看,同一對新人,結過兩次婚。”
這兩張一新一舊的婚書,登記的男方女方的名字也一模一樣。
“難道解放前后,我們台州人有結了兩次婚?”這對王文君來說,可是個新鮮事,王文君特意去查詢了資料,詢問了很多老人家才有了答案。
“民國時期的台州婚禮,在婚書上簽字作証是雙方家庭請來鄉裡德高望重的鄉紳,並不具備法律效益。當1950年5月1日全國公布施行《婚姻法》之后,台州地區的很多民國時期結婚的夫妻,去補辦了結婚証,因此,不少當時的台州人就有了兩張婚書。”王文君說。
想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傳統的婚俗文化
15年的時間,王文君共收藏了2000多份婚書,“從民國到現在都有,一點都不斷檔,很齊全。”
他因此也成了半個婚俗專家,隨口就能介紹婚姻的習俗和種類。2013年5月2日央視四套《走遍中國》還專門拍攝了王文君的故事。
王文君最大的夢想,是為自己收藏的婚書專門開設一個博物館。年前,寧夏的一位姓高的商人,聽說了王文君的故事,來到台州,希望能收購王文君的全套收藏,一起放在他位於西安的博物館裡展覽。
王文君同意了,“婚書上有愛情的真諦,以前人一紙婚書就是一輩子,特別厚重,放在我這,看得人少,放在博物館裡,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傳統的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