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追憶】1975年圓明園初見印象
1975年,王道成應頤和園之約,為頤和園寫書,考慮到三山五園的整體性,王道成提出去圓明園看看。
一輛吉普車載著王道成和三位專家來到當時的圓明園舊大門口,車子就沒路可走了,王道成一行隻好下車步行。商量著,先去看看福海,因為那裡是圓明園的中心。
“那是一個夏天,我們走進去,觸目所及,完全跟農村一樣。”王道成回憶說,園子裡到處是矮小的農民住房、瓜棚豆架,一幅雞鳴犬吠的景象。“我們直奔福海,入目是一片稻田,邊上幾棵大柳樹,耳邊是田裡青蛙的叫聲,和柳樹上的蟬鳴。”回想當年史籍對蓬島瑤台神仙境界般的形容,王道成已無法想像此地原先的模樣。
“故宮禾黍,人世滄桑。”王道成的腦海裡隻有這八個字。
【發現】圓明園閣樓照片美國露面
發現地: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地下倉庫
發現者: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
“這是圓明園燒毀當天的一張照片。”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翻出了一張已經泛黃的老照片。“這是我1999年去美國波士頓的一家很小的博物館時翻拍的,好多老照片就堆在地下室倉庫裡。”羅老回憶說,當年他受邀赴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ESSEXMUSEUM)整理來自中國的老照片。
羅老介紹說,從照片上看這個建筑造型奇特,是一座兩層重檐的閣樓形建筑。屋頂是琉璃瓦黃剪邊六角攢尖頂。最為奇特的是台基為六角星形平面,台階置於星角之間。“我曾查考了圓明園現有的圖像資料,尚未找出這一建筑的位置,因為沒有焚燒之前的准確平面圖紙。像這樣六角星形的平面在圓明園中十分罕見。”照片背面的手寫體英文顯示,這張照片拍攝於1860年10月18日。而這一天,正是歷史上記載的火燒圓明園的第一天。
“我很老實地告訴他們,這張照片的價值很大,建議他們以后結集出版。后來他們每天就隻許我看一小時,又趕上感恩節和管理者放假,很快就沒有時間(讓我看)了。”羅老至今念念不忘那些無緣見面的老照片。
【思考】圓明園文物為何難回歸?
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干事牛憲鋒曾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零距離直面流失的中國國寶后,他感慨地寫道:“隻有與流失國寶面對面的時候,對於歷史的回憶,殘缺的藝術及其依舊微芒綻放的文化之光,才會有徹底的覺悟和生動的靈感,這不啻為一個悲喜交加的魂魄打擊。”但是時隔100多年,如何讓眾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圓明園文物回歸,卻是一個十分困難的課題。
羅哲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文物外流一般來說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外國侵略者偷搶出去的,應依據《國際法》無條件還回來﹔一種是私下賣出去的,很難找回來,如果再倒手幾次就更難要了,可以等時機合適時,以民間交流的形式要回來﹔還有一種是政府贈送的,包括清政府、北洋政府等等,你就不能往回要了,除非兩國文物相交換。
2003年,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從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尋訪到火燒圓明園時流失海外的豬首銅像,經過艱苦的談判,美國人同意轉讓,最后由澳門企業家何鴻捐資近700萬元人民幣購回。
牛憲鋒告訴記者,雖然還有回贈和討還兩種方式,但目前文物回國較常用和直接的方式還是回購。由於流失文物大多散落民間,隻有進入市場、拍賣會等流通渠道,文物才會露臉,才有可能被國人發現。目前,專項基金根據兩個標准關注流通領域中的流失文物,一是有較高藝術、文化價值的流失文物﹔二是有特殊歷史背景和含義的流失文物,如被搶奪和盜鑿的文物。“比如2003年回購的豬首,既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技術,也有特殊的戰爭歷史背景。”依據這兩個標准,專項基金從2003年至今,已接洽了一二十件流失國寶,結果有成有敗。
牛憲鋒認為,目前一些“你搶了我的,就必須歸還”的觀點太過簡單,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因為海外博物館畢竟只是文物傳承鏈上的收藏者,而非掠奪者。”但他強調,我們不能放棄觀點和立場——希望海外博物館承認中國流失文物屬於中國文化范疇,與之展開協商,希望能回到原址保護。所持的依據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在起源地保護文化財產”原則,文物不能脫離原屬地的文化氛圍和文明序列,否則將降低文化價值,尤其原址的破壞毀滅將不可挽回。但他也坦承,作為民間組織,專項基金目前所能做的還僅限於合作協商層面,比如將文物請回國舉辦展覽等。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