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傳承保護主體各司其職 共促非遺保護成果社會共享

2015年06月16日08:36    來源:中國文物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傳承保護主體各司其職 共促非遺保護成果社會共享

非遺項目景泰藍技藝展示

  非遺項目景泰藍技藝展示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艷)“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全民共享”是2015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也是文化遺產保護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專家表示,未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推動保護成果全民共享以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地位等,是未來一段時間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任務。但在這個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應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是非常重要的。

  非遺保護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公共文化是為滿足整個社會共同需求而形成的文化形態。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公共文化,是以社會公眾為服務對象的一種文化服務形式,其目標是人人參與文化,人人創造文化,人人享受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稱,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並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價值的表演藝術類、工藝技術類和節日儀式類傳統文化事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抓手。保護好這一遺產,既是認識歷史、傳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科技創新的需要。既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創建人際關系和諧、生態環境友好的理想型社會的需要,也是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屬於公共文化的一部分,苑利表示,原來我們所講的公共文化多指文化部主管的“兩館一站”——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站提供的文化服務,但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慢慢地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該屬於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老百姓的東西,是全民的遺產,是老百姓在傳承、老百姓在表演、老百姓在享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全民參與的社會行為。從這個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被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部下設公共文化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目前,公共文化服務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尚屬分塊管理,在今后的工作推進中,如何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非遺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應各司其職 促進保護成果的社會共享

  苑利表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過程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中,事實上存在著這樣兩個主體:一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一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指那些深深根植於民間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則特指政府、學術界、商界、NGO組織以及各類新聞媒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的分工應該非常明確,傳承主體負責把一個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而政府、學術界、商界等保護主體的任務,則主要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起到很好的推動、鼓勵、鞭策、宣傳和服務工作。

  苑利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政府、學術界、商界、NGO組織以及新聞媒體的參與是十分必要的。沒有上述各界的參與,特別是沒有各級政府的積極組織、協調與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很難進行。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政府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反客為主去取代傳承人,否則,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因傳承人的改變而變得面目全非。這種“保護性”破壞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我國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穩步增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2014年,國家發改委辦公廳、文化部辦公廳聯合編制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實施方案》,開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硬件保障。苑利表示,人們已經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現在各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站非常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展示和社會共享的工作,這應該是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個新特點。這一點浙江省的寧波市、溫州市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希望更多的省市能夠快步跟上。

  專家介紹

  苑利(1958∼ ),民俗學博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分會會長,現任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等。主要從事民俗學、文化遺產學、中日韓文化源流等方面研究。文化遺產學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教程》、《文化遺產報告——世界各國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主編有《北京市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叢書》(十卷)、《民族遺產》(四卷)等。

(責編:董子龍、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