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或西周早期青銅器《皿方罍》,於一九一九年出土於湖南省桃源縣。器型碩大,雕刻精美,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的高超技藝和時代氣象。《皿方罍》出土后不久就器蓋分離,罍蓋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罍身幾經輾轉,現身二一四年紐約佳士得春拍,在幾位湖南籍人士的促成下,由湖南省博物館洽購,終實現“身首合一”。
梵高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創作於梵高生命晚期。作品色彩鮮艷並充滿活力,透露著梵高對生命的熱愛及其創作熱情。該作品於二一四年在紐約蘇富比秋拍中以六千一百七十六點五萬美元成交。
2015年過去近一季,2014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數據才剛剛出台,相關機構、人士雖然付出了許多的心血汗水,但是,回頭望去:平和又一年。
這平和是市場行情的平平淡淡。
這平和是行業狀態的平平常常。
平平淡淡也是真
2014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雖然有些平淡,但也不乏新氣象,譬如:有錢任性走天涯。
去年4月8日,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夫婦在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中,以2.81億余港元競投得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同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他們又以3.48億港元,競投得目前最貴的一件中國唐卡。2014年11月4日,北京華誼兄弟公司董事長王中軍通過電話委托,在紐約蘇富比秋季拍賣夜場中,以6176.5萬美元競投得荷蘭畫家梵高的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罌粟花的花瓶》,這是目前已知中國大陸收藏者在國際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上的最大一筆交易。
為什麼中國收藏者在境外收藏高價中國文物?
為什麼中國收藏者在境外收藏高價外國油畫?
為什麼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不如境外市場此起彼伏?
關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討論、關於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討論、關於中國房地產不甚景氣的討論、關於中國邊疆領土與領海及其物產所有權的討論等等,影響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進一步高歌猛進,也可能使其在短時間內難以雲開霧散。委頓了多年的中國股市在去冬今春展開的牛市行情,又使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既缺少資金,也缺少關注。沒有大資金,便沒有大行情,便沒有大熱點,便沒有大新聞,便沒有大拍品……所以,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難免平淡無奇。
曾經的妄自稱大與閉關鎖國,致使外國藝術品收藏成為中國收藏界的短板。就收藏而言,無論從學術研究來說,還是從投資來考量,收藏海外特別是西方藝術品我們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4年,蘇富比拍賣公司年度成交額共計60億美元,同比增長18%,創其歷史新高﹔佳士得拍賣公司全球成交總額達51億英鎊,較2013年增長12%,創其有史以來最高紀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年度成交總額為307.6億人民幣,與2013年基本持平,調整依然。
這內外市場的冷熱反差並不驚人,蘇富比與佳士得並不是單純的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公司,他們還從事不動產的拍賣,而我們的公司多數是單純的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的市場是全球市場,而我們的市場是局部市場﹔蘇富比與佳士得歷史悠久、資源廣泛,而我們的公司隻有區區20余年歷史,資源所及也就是大中華地區與華人之間。從這些情況說,大陸中國文物與藝術品這兩年的平平淡淡倒是一種真實,或者說它也體現了大陸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從業機構在資源、管理與開發能力以及有關人員在素質、才情與人脈方面的真實,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自2003年以來的突破上揚是多年積累能量的一種爆發,當這種爆發已然釋放了原來儲蓄或壓抑的能量后,接之而來的必然是一種平和的狀態與一段平和的時期。更何況,中國經濟增速從高速向中高速的轉變正在其時。
由是,我們可以根據海外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以及近20余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歷程來推斷未來行情,如果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真的如人們所預想的每5—8年有一個較大的行情,可能出現再創新高的場面,也還是會有一個個的平淡行情接踵而至,畢竟,關於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法律、學術、藝術、心理、倫理及社會學准備依舊不足。遺憾的是,多年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一直在強光燈下,被廣泛關注,被過度關注,被言過其實地期盼著。
平平常常才久遠
人們在回顧20世紀國際文物與藝術品市場時,常常說:股票、房產、文物與藝術品三大投資方式,其中最保險、最有成效的是文物與藝術品投資,年平均利潤達5%。就一個世紀而言,文物與藝術品年投資平均利潤超過5%,已經很高了。
史無前例的30余年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創造了巨額的財富,也擴大了人們的胃口與欲望。現在,無論哪一行,5%的年平均利潤是沒有多少號召力的,所以,大家都把拍賣利潤焦點投射在那些真實發生的神話演繹上,講述著那些動人的故事與鐵板釘釘的利潤,展開著那些必然因素,而其背后的那些偶然因素、那些糾結與曲折,特別是那些失敗的案例,卻被忽略不計,甚至被有意遮蓋。
當一件作品把政治、學術、藝術、民俗、民間、商業諸因素聚集於一身時,就是神品,就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創造奇跡。不過,如此神品可謂鳳毛麟角,擺在我們面前的、比比皆是的、讓人打不起精神的則是那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般性文物、被當代藝術家不時重復的一般性作品。
這些“一般性”文物與藝術品在數量上是目前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主體,是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主力,自然,它們也因此而佔用了本來不算充盈的收藏資金。影響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未來發展的瓶頸之一,是這種“以次充好”現象的不被重視。所以如此,原因很多,但重要的莫過於進入這行的機構與人們,似乎大多有一個理想:成為收藏家,進而建立博物館。他們把精力、財力幾乎都投放在藏品數量的增加上,而罔顧藏品的特點與質量。
中國需要出現大量的收藏家,但是,收藏家並非人人可為的角色。
中國需要建立更多的博物館,但是,博物館並非說干就能干的事業。
一家博物館的收藏如何是重要的,接著而來的有關藏品的整理、研究與衍生產品開發似乎更重要。這些都需要深入的推敲與高超的智慧,還需要國家與社會必要的監管制度與力度,更需要從業者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與態度。
2014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因為外部環境的不盡理想,一些拍賣公司也頗費腦汁,開設了數十場各種各樣的學術講座。在高價位作品成交不理想的情況下,一些公司把眼光投射到成本低廉的年輕藝術學子作品上,“學院新水墨”等青年藝術家板塊、專場不絕於市。更有敏銳人士,發現了微信的力量,開始了以微信為平台的拍賣,甚至有朋友圈拍賣會等等。相關的努力雖然沒換來多大的動靜與多麼喜人的利潤,但是,由此營造的學術氣氛有可能助力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健步前行。
在2014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中還有兩件大事值得記載於史。其一,關於劉益謙收藏的宋代蘇東坡《功甫帖》真偽的討論﹔其二,商或西周早期青銅器《皿方罍》入藏湖南省博物館。
由《功甫帖》真偽引起的討論、辯論、訴訟延續數月,牽動了文博界、收藏界、拍賣界,至今沒有定論。自從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書畫組幾位老人相繼去世以后,關於中國古代書畫的鑒定似乎步入了蠻荒時代。所以,關於《功甫帖》的討論最終當歸結為從上到下應努力於相關學術的基本建設—從具體作品開始,從人才儲備開始,否則,中國文物與藝術品鑒定永遠是糊涂賬、爛泥潭。
商或西周早期青銅器《皿方罍》首先出現在前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預展現場,聞訊觀摩的幾位湖南籍人士事后即向家鄉有關方面建議,讓身首分離的這件青銅重器重聚出土地。幾個月后,經各方人士努力,湖南省博物館以2000萬美元洽購回這件即將於紐約佳士得拍賣的青銅器。相比多年前的圓明園獸首回歸,這件青銅器的回歸不僅少花了不少錢,也體現了收藏界人士愛國愛家鄉的人文情懷,更展現了其中應有的學術力量。
由《功甫帖》真偽鑒定展開的學術論爭,由《皿方罍》私洽回歸體現的學術把握市場,都體現了一種市場的成熟—大家都應以正常的心態、嚴肅的態度面對可能出現的紛爭,並把握事態的變化。
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參與者一定要爭取事先做足功課,事中把住情緒,事后深入研究。充分的准備要有平和的心情,臨事時沉穩要有平和的心情,事后的枯燈夜坐要有平和的心情。2014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是平淡之年,也是平安之年,如果大家通過市場的不斷洗禮,營造一種平和的氣氛,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對於需要保護、需要考量、需要投入的千古物件與藝術品來說,似乎更貼切、更充分、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