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數字化改變藝術生活 是喜是悲?

2015年01月26日08:30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數字化改變藝術生活?

  亦言

  如果有一天,藝術家們都不用傳統的繪畫工具而是手捧Ipad或用手機軟件來構思創意、繪制作品,是該歡喜還是悲哀?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像藝術家一樣,利用科技軟件隨機創作藝術作品並廣為傳播,這是創造力的消退還是藝術的普及?從最初的潛滋暗長到如今的大行其道,在藝術領域,數字化應用已經深深影響當代生活。

  近日,美國蘋果公司邀請了12位處在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藝術家們使用蘋果的設備來創作作品。同時,銷售處變身畫廊,開辟“開啟一份新意”專區,意圖借助其產品來作畫、攝影,喚醒消費者的創作細胞。數字產品能否代替人們手中的畫筆,成為當代藝術表達的一個符號?蘋果進入藝術圈,折射出的是數字化對藝術生態的影響。

  不久前,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發布了三組研究報告,其中之一是針對網絡時代的藝術發展趨勢展開,其結論指出,借助電子設備的便利性,美國人欣賞藝術的習慣亦發生了深刻變化。調查以爵士、戲劇、美術館等7項傳統藝術活動為指標,其數據顯示,2012年,隻有33.4%被調查人員實際參與到上述藝術活動之中,較之20年前的41%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而2012年,近3/4的觀眾選擇借助電子設備、通過網絡欣賞藝術。很明顯,數字化時代,傳統藝術活動遭遇“大蕭條”,其中,美術館和畫廊尤甚,2002年到2012年間參觀人數下降了約5800萬人。報告指出,作為博物館,應該開發相應的手機應用程序、支持設備以及“虛擬實境式參觀體驗”程序,以留住更多的參觀者。

  環球同此涼熱。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通過了《博物館條例(草案)》,其中鼓勵強化服務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和大眾生活的社會功能。如何讓古老的傳統文化變得更時尚、更貼近生活,這是國內博物館界越來越緊迫的話題。不久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用數字平台拓展業務工作,正式向公眾推出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字展廳。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上,策展團隊通過乾隆的畫像,復刻出骨骼、皮膚,合成3D的乾隆。他會做出非常俏皮的小動作,例如眨眼睛以及手機自拍等,為展覽增加了生趣和互動點。據可靠消息,2015年“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將在大陸巡展,第一站暫定南京,到時觀眾可一看究竟。

  其實,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使得美術展覽和活動受到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更多的青睞,也成為越來越多專業人士的思考。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推出的 “人生若寄——齊白石的手札情思展”中,與公眾互動部分有一個令人捧腹的環節,就是主辦方通過數字技術,令躺在搖椅上的白石老人“手持”一部手機,似乎在跟大家一起欣賞。在觀眾一笑之余,藝術貼近人心的力量得到了強化。

  本周北京還有一個與數字化相關的事件,一個號稱藝術靈感發布管理平台“雲圖”APP正式宣布上線,這個線上渠道因為獲得1000萬元天使投資而具備了出發的資本,但是否能做到“打破美術館和畫廊的圍牆,打破行業的束縛,真正回到創造力的原點”,還需打一個問號,因為靈感一定不是軟件商能提供的。

  到底是生活成就了藝術,還是藝術改變了生活?數字化探索也許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責編:魯婧、赫英海)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