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部分關良作品拍賣成交情況表
鑒寶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林琳
本期鑒定者:廣東旗峰山藝術博物館館長何志峰
讀者:請專家幫我鑒定該件藏品的真假。
鑒定:從圖片看,該件作品應該寫於上世紀40年代初,是關良早年的典型作品,風格受西畫影響,用筆輕快。
關良(1900~1986年),番禺人,1917年留學日本,1922年學成歸國,一生都在教書育人。他的繪畫作品打通了中西文化、古今藝術、戲與畫、畫與音樂等各種藝術門類的隔閡,是集大成者。
羅立火在10余年前就開始收藏關良的作品,如今已是最主要的關良作品藏家。2014年,當藝術品市場整體遇冷的時候,關良的作品行情一枝獨秀。
市場行家認為,藝術審美決定了收藏的趨勢,目前中國書畫正處於調整期,市場應該引導收藏者從欣賞“畫得像”轉到欣賞收藏“畫得好”,才能擠掉市場的泡沫,回歸藝術本質。
收藏者“湊熱鬧”還是主流
10多年前,羅立火開始進入書畫市場,“主攻”近現代書畫。
當時關良的作品價格並不高,而到了2008年前后,他大量買入關良作品的時候,行情已上了一個台階,價格動輒為10余萬元甚至20萬元。羅立火說,2010年是關良誕辰110周年,他希望在那時出版一本關良的作品集,對其藝術成就做一次全面的梳理,於是提前兩年全身心投入到關良作品的搜集中。
2014年被業內稱為“關良年”,當整體市場行情進入調整的時候,大小拍賣行卻陸續推出關良的專場、專題拍賣,其作品價格穩中有升,0.2平方英尺的精品價格可高達40余萬元。
在羅立火看來,原因之一是新進場的藏家發生了變化,總體素養更高,更重視美術史,並更強調收藏的標准就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其二是關良具有學者教授的嚴謹,用筆慢、作品少,幾乎沒有應酬的作品。“應酬的作品價格就會受調整,而精品不會跌價”。
不過,羅立火認為,要欣賞關良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學養,還是有很多人未能理解關良的價值、看不懂他的作品,只是停留在“湊熱鬧”的階段,但隨著其作品行情的上漲,好的作品將陸續露面,更能提高收藏者的認識,“行情剛剛開始”。
市場仍存在審美局限性
“很多人都說關良的作品受到兒童畫的影響,這個說法不對,証明說話的人沒能看懂、理解關良的作品。”在近日舉行的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年會暨“中國現代繪畫的先驅者——關良”學術論壇上,廣州畫院院長方土透露自己也是關良的“粉絲”,早在10年前就“入手”了關良的作品。
在很多人看來,關良的線條“笨笨的”、容易畫,他卻說畫起來很難:“這種‘笨’是一個人真實的性情,所以感人。”他認為。
“關良既深得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精髓,又對中國民間藝術也有所研究,他的繪畫有很多的技術含量。”方土認為,有的藝術家找到一種可能,后人延續、發展了他的可能,而關良自己找到了一個突破點,自己就引爆了一片天地,發展到極致,后面的人無法企及,“他在嶺南畫派繁盛的時候出現,集大成於一身,在全國畫壇上為廣東爭氣。”
不過,市場上存在審美的局限性,大部分普通收藏者仍然以“畫得像”為衡量書畫好壞的標准,在鑒賞關良作品時普遍存在“容易鑒定”的印象。“關良的作品風格變化很大,並不像很多人說的只是‘戲畫’。”羅立火告訴記者,他手上就有七八幅關良的《貴妃醉酒》,作於不同的時代,所以風格截然不同。
據了解,市場上流傳的關良作品多創作於1976~1986年,較被收藏者了解,而1976年前、1986年后的作品都比較少見,一旦出現容易受到質疑。“當市場變得‘少見不怪’的時候,証明他們真正懂得關良了。”羅立火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