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本土重鎮到國際中心
——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的現狀與展望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常務理事 甘學軍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5日 08 版)
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是通過借鑒、模仿國外文物和藝術品拍賣的模式恢復和發展起來的。
1992年,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相繼出現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活動。1993年,上海、北京開始有專門從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的公司。這些公司的結構和運作模式,包括拍賣的組織程序都是直接從國際知名拍賣機構復制的。與此同時,國家文化、文物部門以務實、開放的態度對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活動進行了調研、考察和試點,為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的恢復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管理氛圍。
1996年《拍賣法》的頒布及之后的實施,使拍賣業特別是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尤其是近1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物藝術品收藏投資熱潮的興起,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額以幾何級數增長。2003年前,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全年的拍賣額不足10億元,到2010年全年拍賣額已增長至近500億元。文物和藝術品的最高單價也從以千萬元計算增長至以億元計算。
在拍賣市場的帶動下,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快且最受關注的文物和藝術品市場,北京也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同時圍繞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文物和藝術品的鑒定、評估、倉儲物流、藝術品金融、藝術品經紀以及當代各類藝術的創作和研究都得以迅速發展。
可貴的是,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文物和藝術品拍賣的從業者,都始終把推進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從一開始,各拍賣機構就根據市場具體情況和各自實際將海外征集作為拍品組成的重要部分。文物和海關部門為推動中國文物和藝術品的回流還特別借用相關法規條款,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文物和藝術品“復出境政策”。據粗略統計,20多年來從海外回流的文物不下10萬件。這種回流的趨勢使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在國際市場的價位迅速提升,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品投資門類之一。中國大陸的文物和藝術品價格對於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價位的影響也越來越直接和重要,中國價格、北京價格,已經成為國際文物和藝術品市場的重要指數。
中國大陸文物和藝術品拍賣的迅速發展也使一些國際知名的文物和藝術品拍賣和經營機構相繼進入中國市場,設立代表處和代理人,舉辦拍賣會預展,聯絡境內客戶,使中國文物和藝術品交易在其總體業務份額中的比例大幅提升,中國大陸買家已經成為世界各地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活動中最活躍的力量。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的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機構也開始在海外設立辦事處和其他代理機構,以征集拍品服務客戶。近年來,大的國際拍賣公司更是直接進入中國大陸,設置分支機構,直接參與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開拓和建設﹔一些中國本土的拍賣公司也相繼到海外設立拍賣機構,進行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海外市場的開拓。這種“進出相交、雙向發展”的局面既是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市場進一步國際化的一個起點。
經歷了20余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市場也面臨著如何從高速度和大規模進一步向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轉變的問題。許多人士和機構在探討如何使中國大陸在已經成為中國文物和藝術品的國際交易重鎮的同時能夠成為國際文物和藝術品的交易重鎮。這既需要政府部門對於關稅、藝術品進出口管理和市場監管方面的進一步政策改革,也需要拍賣機構和從業者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創新。一些文物和藝術品拍賣機構嘗試圍繞拍賣進行綜合的產業鏈開發﹔一些拍賣機構也在廈門、北京、上海等貿易保稅區進行文物和藝術品保稅拍賣的嘗試,這使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市場在新的條件下再展風採。
可以預見,下一個十年,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將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取得長足發展。市場結構、運作模式、標准規范等方面都將得到提升,也必將在自我創新和提升中不斷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拍賣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帶動中國文物和藝術品市場從本土文物和藝術品的交易重鎮走向國際文物和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