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書畫家文獻展漸熱,觀眾對於書畫大家已經不滿足於欣賞其名作真跡,還希望知人論世,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於是,書畫家的畫稿、手稿、筆記、信札、照片等在更大、更深的層面上被剖析、解讀。書畫突出“物”,而文獻資料突出的是“人”。通過了解文獻,在觀眾的認識中,大師名家“活”了,繪畫史也通了。
各地的名家館作為永久性的文化建制,要做出成績,要有自覺的擔當,無非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切切實實做好個案﹔二是最大限度體現其公共性。
研究名家大師之個中緣故,展示傳播,縱橫比較,以此來弘揚優秀傳統,引領民族藝術發展,這就是名家個案的意義所在,而個案研究需要以文獻資料為基礎。
文獻資料的搜集和研究整理有3個特點:長期性、廣泛性、艱巨性。名家館做個案有利條件多,但工作量很大,有許許多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個案研究關系大師也關系大眾,要對得起大師也要對得起大眾,如此,名家館才能最大限度體現公共性。
2008年到2009年全國的博物館除了古代遺址收費以外,全民的美術館、名家館統一免收門票,這在國際上也是先行一步。博物館成了公眾喜歡光顧的文化場所,對民眾教育和休閑起了很大作用。
免費措施本是公共性的一種體現,但真正做好公共性並非易事。免費開放使博物館、美術館從服務少數人到服務社會大眾,這是博物館公共理念深化的結果。服務對象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不高、經濟收入相對不高但對博物館、美術館有興趣的社會中下層人群逐漸增多。他們有他們的需求,所以辦展的介紹語言和形式都需要有變動,接待方式也不能老方一貼,甚至相關的服務設施也要增加,譬如對觀眾開放的設施,提供普及性的讀物等等。
大體上說,“對象、人數、內容、服務”4個方面構成了公共性的衡量標准。也就是要真正“以人為本”,不是為“小眾”而是為“大眾”提供最佳服務,這是美術館、名家館的辦館宗旨。在策展、社會交流、教育傳播等所有運作中,都要以藏品保護為前提,藏品保護也是長久地實現公共性的重要一環。
有人說,博物館的工作是“撿起歷史的碎片拼接出文化的花朵,非常有意義”,名家館更是文化精英留下的足跡,名家都是時代美術史的閃光點,現在出版全集或正在編輯的已經有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陸儼少、沙孟海、何海霞、關山月等十來家名家館,可以預料絕大多數兄弟館在不久的將來都會出版全集,當然全集不可能求全,不一定趕這個潮流。但積累資料、加緊研究,所有的工作都要做在前頭。
中國的名家美術館有大有小,經費有多有少,錢多可以做大事,但規模小一點的,也可以有小一點的做法,不必攀比,用不著“鼻子插蔥充大象”。國外有一些名人故居,就是小型的博物館,很精致,文化氛圍很濃,觀眾精神感受很好,工作人員不多,他們常年對外開放,有時與大的綜合類美術館合作搞活動,不求名利,全在務實。展示、教育、傳播、休閑功能樣樣齊全,依然令人敬佩,不可小覷。社會也需要有一批這樣的小館,起到大館的補充作用。小館就是小館,名家館就是名家館,警惕貪大求全,要緊的是時時不忘體現其公共性和保持學術的獨立性。
大師和名家美術館說到底是民族的光榮、國家的光榮,在名家美術館工作也是個人的光榮。浙江省原省長呂祖善退下來以后,到浙江省博物館當了義務解說員,做義工,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呂祖善先生在博物館為公眾講浙江的歷史,發揮了他做省長積累的學識資源。呂祖善的做法得到廣大民眾的一致贊許,也使得我們這個崗位顯得特別有意義。
中國書畫是文中之文,文化品位很高。名家館通常都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以人傳,中國自古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從這兩方面說,書畫名家館發展的前景很好,但又不能掉以輕心,前進道路依然存在危機,不可高枕無憂。
危機一:書畫市場真偽難辨,收藏界產生信用危機,勢必影響中國書畫的聲譽,自然會危及到名家館。這其實是全社會在經濟大發展初期必經的一個混亂階段。我們要有自己的准則,不要助長造假之風。中國書畫名家館聯會以前曾提出“換一種思維抵制假畫”,從正面編輯名家的存世之作,提高鑒賞力以正視聽。
危機二:有些館的保管條件和展覽條件不理想,文物的保護和展示有矛盾。目前不少館開始以高仿復制品代替展出,這與真跡亮相有很大不同,怎麼解決?作品恆溫、恆濕的條件還不具備,全民辦的館要靠政府重視、財政支持,對公益性開放的民營館該如何支持,如何找到合適的途徑和解決辦法,都是新問題。
危機三:名家館留不住人,留不住高素質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在社會普遍存在的“向錢看”的環境裡,名家館發展困難不少。少數大城市名家館不存在經費問題,多數館有限的經費讓館長們難做無米之炊。
后面兩個危機都關系到經費。讓我們在交流中找出自己發展的路子,發出自己的心願和呼聲,爭取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最大限度來完成歷史和民族交給我們的神聖而光榮的任務!
(作者為中國書畫名家館聯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