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滬上許多商業銀行門口排起了長龍,路過者紛紛注目,又發養老金了?但是,有的排隊者排了一次辦完業務,又重新回到隊伍后面排隊。原來,他們在搶兌“和”字紀念幣,由於一人一次隻能換一枚,所以不少人排了又排,就為了多兌換幾枚。發行量高達5000萬枚的“和”字紀念幣到底有沒有投資價值?搶購者究竟是為了投資還是收藏,這些問題當然可以再討論,不過關於這枚紀念幣,一幕“牆外排隊、牆內暢購”的景象更值得討論一下。
在銀行門口的排隊者雖然多為中老年人,但不排除他們真是紀念幣愛好者,畢竟再怎麼排隊一天也就兌換幾枚,以市場上6元-8元的差價來算,排一天隊也賺不了多少錢。反而是在銀行門口扎堆排隊的同時,一些紀念幣交易市場上,電視新聞鏡頭拍到了反差極大的一幕,紀念幣販子從櫃台中搬出一箱一箱的“和”字紀念幣,裡面是成摞的原包裝,一條一條好不整齊。在這裡完全不用排隊,隻要加價,別說買幾枚,就是買一箱都可以。這些紀念幣是從哪裡來的?販子說,當然我們有銀行渠道的。好一個銀行渠道,當天發行價5元的該款紀念幣,在這裡就要賣11元,增值了100%還要多,難怪我們的銀行利潤傲視全球,隨便放個渠道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晚上在一個飯局上,我與一銀行從業者聊起此事。他一笑說,每次發行紀念幣不都是這樣嗎?先是銀行內部職工可以按照人頭用發行價兌換若干枚,過去是想兌多少兌多少,后來發現可以從中牟利,就限制了銀行內部人員兌換數量,除了保留一部分當天發行時給老百姓排隊兌換,剩下的就通過“線人”拿到市場上去販賣了。老百姓排隊熱情越高,市場加價就能越多。發行價和市場價之間的差價嘛,大家都懂的。說穿了,紀念幣發行隻有數量的要求,最后是怎麼發行出去的,上級部門並沒有明確規定,這就給一些銀行門店留下了賺外快的空子。
我們身邊,像這樣的“鑽空子”恐怕還不只是紀念幣發行,那些有渠道者正鑽得不亦樂乎,而絕大多數無渠道者隻能在牆外苦苦排隊。(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