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周恩來傳世照片出自意大利記者之手

李彥

2013年08月23日08:13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周恩來傳世照片出自意大利記者之手

殷幼芳珍藏多年的照片打樣圖。

殷幼芳珍藏多年的照片打樣圖。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在全國各地放映,大家都說電影拍得好,我這裡有一幅周恩來總理的傳世照片,是當年我負責參與印制的。”應國內印刷色彩專家殷幼芳的邀請,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專程來到他家裡,聽他講述周總理傳世照片的印制故事。

  被指定負責照片制版印刷

  一走進客廳,記者就看到書桌上擺放著一張殷幼芳老人保存完好的2012年10月28日出版的《北京晚報》,在《五色土》專版上是一幅人們非常熟悉的周總理晚年照片——周總理一身灰色中山裝,側身背倚沙發,左臂扶在沙發上,右臂微微靠在胸前,沙發是棕紅色的,緊靠沙發右側的茶幾上放著一個有蓋、帶花的白瓷茶杯,總理面容消瘦,一枚“為人民服務”的大紅色徽章別在中山裝左上口袋的上邊,他雙目深邃而堅定地注視著前方。

  這幅周總理晚年時期的經典照片,出自意大利《時代》周刊攝影記者焦爾焦·洛蒂之手,拍攝於1973年1月。但這幅照片原版輾轉被拿到北京新華印刷廠制版印刷則是5年之后的1977年秋季。

  當時,殷幼芳任北京新華印刷廠平印車間黨支部副書記兼制版工段長,在業界以制作偉人圖像著稱。他清楚地記得,1977年入秋后的一天,新華社的一位同志和北京新華印刷廠的廠領導拿著這幅傳世照片到車間找到他,指定他專門負責這幅照片的制版和印刷。

  今年79歲的殷幼芳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看到這張照片,我驚喜萬分,凝視良久。”

  照片是精放的10英寸彩色照片,整個畫面以暖色調為主,略微偏黃,色調厚實庄重,深深的背景襯托出周總理當時的精神狀態。他說:“從照片上能明顯看到周總理老了,臉上起了許多老年斑。”

  收藏的打樣圖已經有些泛黃

  這張照片來之不易,殷幼芳說,送照片的那天,新華社的同志向他們制版技術人員講述了當年意大利攝影記者是怎麼撒謊從而拍成這幅照片的,我國前駐意大利政務參贊王傳斌又是怎麼把照片藏在箱子底層帶回國內的,時任新華社國內部負責人李尚志是如何看到這幅照片,時任新華社社長曾濤又是如何決定將原片翻拍后拿到印廠制版印制的……聽得他們是又驚又喜。

  新華社的同志還告訴他們,鄧穎超同志曾這樣評價這幅照片:“這是總理生平中最好的一張照片。”這讓殷幼芳感到肩上的重任。

  新華社的同志和廠領導希望這幅照片在制版、印刷時,不但要忠實地再現原稿的色調,更要表現出周總理的精神面貌和偉大的人格力量。

  殷幼芳接到任務后,立即召開各工序的技術骨干會議,研究印制方案,制定工藝方法。

  在講述當中,他拿出自己精心收藏的當年用於制版的周總理傳世照片打樣圖,記者看到圖紙已經有些泛黃,打樣圖的下部標有6個色標。

  殷幼芳說,要想完美復制原稿,就需要把原稿稍作放大,放大到17英寸,制版時還要注意一些細節,如畫面整個色調、人物神態、臉上的老年斑等,在復制過程中既要保持原稿的這些特點,完美再現原稿,又要能夠做到升華原稿的效果,同時在細節上不能失真。

  北京新華印刷廠當時已經引進了全國第一台DC-300電子分色機,他們決定採用最先進的電子分色機進行掃描分色,明確以電子分色機標准化還原掃描為主,做到對原稿復制的忠實性,對原稿某些不足隻進行局部修版。殷幼芳把這種修版叫做“畫龍點睛式的技術性修復”。

  人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事

  面對人們非常熟悉的周總理這張經典照片,記者很想知道哪幾個地方做過局部技術性修版。殷幼芳介紹說:“修版時隻對鼻尖局部高光、衣袖和白瓷茶杯的偏黃做些減黃的修整,這樣能使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加精神。”

  照片畫面的背景偏深,但是整個畫面的色彩和層次看上去又非常豐富和清晰,在制版過程中這又是怎麼處理的呢?他說:“在制定工藝方法時,我們以柯達反射灰梯尺的白、黑色塊作為黑白場定標的採樣點,這樣可以保証原稿階調層次的准確再現。在掃描、制版過程中,採用稍加深中調的層次曲線,保証中間色調飽滿厚實、層次豐富﹔同時採用稍加強的清晰度數據,保証層次細微、質感清晰。”

  經過緊張的掃描、制版、調色、修版,從拿到照片原稿到拿出制成的樣張,殷幼芳帶領相關技術人員僅僅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

  新華社的同志看到樣張后非常滿意,連說:“很好,很好,勝似照片。”打樣圖定稿后,北京新華印刷廠選定最好的印刷機和機長,選用最好的紙張和油墨進行印刷。

  在講述這段往事時,殷幼芳老人很少談自己在整個印制過程中是怎樣的工作狀態。他的老伴在一旁告訴記者:“他技術好,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很晚回家,家裡的事不聞不問,都是我干。那時我們的孩子還小,他也顧不上。”

  作為國內印刷色彩專家,殷幼芳印制過很多偉人頭像,但負責印制周總理傳世照片這件事,是他人生中最感到自豪、最值得紀念的事情之一。當看到這張傳世照片制成印刷品,很快傳播到全國,出現在各地的書店裡,懸挂在家家戶戶,各種報紙、雜志紛紛刊登,他很是欣慰。(本報記者 李彥 文/攝)

(責編:孫石磊、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