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苑待重光--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連環畫苑待重光

徐紅梅 吳艷麗 邢 晨

2013年08月12日09:05        手機看新聞
《地球的紅飄帶》,沈堯伊繪,魏巍著,王素改編,1989年5月中國連環畫出版社出版。
《地球的紅飄帶》,沈堯伊繪,魏巍著,王素改編,1989年5月中國連環畫出版社出版。
原標題:連環畫苑待重光

  如同今日的“80后”、“90后”有漫畫情結一樣,許多“70后”、“60后”、“50后”甚至“40后”,都或多或少有連環畫情結。“小人書”,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美好的兒時記憶。連環畫報,曾經是幾代美術家嶄露頭角的舞台。

  如今,在動漫、卡通、繪本等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和出版樣式的包圍中,連環畫風光不再,創作隊伍渙散、出版市場連年萎縮……但還是有那麼一些人,在為連環畫奔忙著、堅持著。日前,本刊採訪了幾位堅守在連環畫創作、出版領域的人士,以期從他們的奮斗之路和學術思考中,管窺連環畫昨日的輝煌與今日的艱辛,探討連環畫未來的發展之路。

  出版:曾經的輝煌

  在連環畫出版和研究領域,有一批為之努力甚至付出了畢生心血的人,姜維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譽為連環畫的“保護神”。回顧他的職業生涯,從中可以看到連環畫的歷史風雲。

  20世紀20年代,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以及近代印刷出版業的興起,被稱為“小人書”的連環畫,以其通俗易讀的特點為勞苦大眾所喜愛,廣泛流行。上海是當時全國出版小人書的大本營。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之時,連環畫市場作為新舊文化爭奪的陣地,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49年底,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揚和文化部:要辦一個專門出版連環畫的出版社。新中國第一個連環畫專業出版社——大眾圖畫出版社應運而生。195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大眾圖畫出版社並入其中,同年5月《連環畫報》創辦。姜維朴的人生道路也隨之改寫——195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連環畫冊編輯室,他從上海《華東畫報》調任編輯室副主任。

  那時,全國連環畫處於成長與快速發展期。除北京外,上海依舊在連環畫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公私合營的新美術出版社陸續成立,還有沈陽的東北畫報社、河北的大眾美術社以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都以編創出版連環畫為重要任務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后的14年間,各地出版了1萬多種連環畫,印行量達7億冊。這期間編創出版的連環畫,思想內容積極健康,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題材多樣。古代題材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岳飛傳》、《西廂記》等,革命歷史題材如《紅岩》等,現實題材如《王貴與李香香》、《山鄉巨變》等,外國題材如《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不少成為后來的長銷書。其間,姜維朴一面開拓選題,一面帶頭改編、創作文學腳本,還到各地組織畫家創作,並匯編出版了《魯迅論連環畫》,多方開拓。1963年,在首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中,人美社共獲14件繪畫獎、7部腳本獎,這對人美社連環畫冊編輯室成立10年的工作,無疑是一次集中的檢閱。

  隨后到來的“文化大革命”,讓本該走向繁榮的連環畫事業一落千丈。緊要關頭,周恩來總理多次關心連環畫事業的恢復,並約見出版界代表。剛從“牛棚”中解放出來的姜維朴雖心有余悸,還是決心放下思想包袱,迎難而上。1973年10月,沉睡了12年的《連環畫報》正式復刊。1977年,姜維朴被任命為人美社副總編輯。他和同事們鉚足了勁,決心沖破思想禁錮,為廣大讀者盡快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連環畫報》一馬當先,刊發了《馬頭琴的傳說》、《人到中年》、《傷痕》、《楓》等一批引起全社會關注的作品。連環畫的編創出版在叢書化、系列化方面有了進一步發展。《東郭先生》、《我要讀書》、《西廂記》等都有多種外文版發行國外。我國的連環畫事業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創作:遙遠的芬芳

  中國連環畫藝術源遠流長。從漢畫像石、畫像磚到敦煌莫高窟佛教故事畫,再到《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以及隨著木版印刷的發展出現的文圖結合的小說印本、組合年畫等,都可謂具有連續性的繪畫的不同形式。20世紀,畫報和小人書的出現,讓連環畫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內容可雅可俗,題材可古可今,創作手段更加靈活多樣。

  連環畫對場景、情感的刻畫具有“顯微鏡”式的效果,因此,連環畫創作者都是形象化的能手。自民國始,許多美術家都對連環畫青睞有加,連環畫也為新中國培養了幾代美術家。新中國成立前,張光宇的《西游漫記》、葉淺予的《王先生》、張樂平的《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等連環畫創作,因對動蕩時代的深刻描繪,成為美術史的經典之作。新中國成立后,徐燕孫、張令濤、卜孝懷、墨浪、任率英、王叔暉、趙宏本、劉繼卣、錢笑呆、程十發、賀友直、顧炳鑫、林鍇、華三川、劉旦宅等老一輩美術家,都為連環畫苑增添了傳世佳作。

  在幾代美術家的努力下,連環畫藝術日漸豐滿: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傳統線描為主,到改革開放之后融入中國畫舍形取神的寫意手法,再到后來的一批中青年畫家將版畫、水粉等手法融入創作,並打破“豆腐塊”式的畫面進行多面切割,插著文學翅膀的連環畫,進入更為廣闊的天空。連環畫還推動了20世紀中國人物畫的發展。時至今日,活躍在畫壇上的許多美術名家,特別是人物畫家,絕大多數都曾創作過連環畫並從中受益。

  在今日連環畫創作者中,常年堅持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沈堯伊是突出的代表。他擅長油畫、版畫,卻選擇了連環畫為主的創作。沈堯伊看中的是連環畫文學性、藝術性兼具的特性,以及單幅作品所不具備的連續性。上世紀70年代至今,他幾次獨自走訪長征路,將創作重點轉移到長征題材。歷時6年創作的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正是借助連環畫獨特的優勢,以巧妙的構思和高超的造型能力,串聯起了900多幅畫面,生動再現了長征的歷史。

  沈堯伊認為,中國連環畫的特征是大眾文化和主流文化高度結合。在他看來,連環畫在中國的衰落,原因是高科技的發展、國外大眾文化的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等因素,讓文化更為多元多樣,大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一方面,連環畫自身定位不准令其裹足不前,另一方面,原創性差、出版樣式陳舊,也令連環畫難以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種種原因,使連環畫盛極而衰,隻限收藏。收藏成為困境中連環畫事業生存的重要支柱。”

  盡管對連環畫目前的生存窘境有著清醒而客觀的認知,沈堯伊依然堅守在連環畫創作領域。他去年創作了《奠基禮》,今年在創作《二方面軍》,明年還要創作《三軍會師》,以繼續完成對長征的歷史再現。他要用這段短暫卻輝煌的歷史,再現人類在面對困境時所體現出的崇高而朴素的理想和精神,為歷史留下一段視覺紀錄,給今人和后人一個文化選擇。

  現實:困頓之思考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連環畫出版領域刮起了一股爭搶出版庸俗低級題材的不正之風。出於對連環畫依附於某些唯利是圖的出版商的擔憂,姜維朴建議成立連環畫出版的專門機構。1985年10月17日,中國連環畫出版社正式宣布成立。此時連環畫的創作和出版,已步履維艱。這個“生不逢時”的出版社,在危機面前,毅然組織編繪了《地球的紅飄帶》。這部被社會公認表現革命歷史最為成功的連環畫,成為有史以來獲獎最多的一部作品。幾年以后,姜維朴卸下了重擔,但他退而不休,完成了《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連環畫卷》等著作。時至今日,每每談起連環畫,他都會強調:國外的繪本再好,也沒有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藝術和現實,要反映時代精神和當下生活,還是需要我們本民族的創造。

  中國連環畫又該如何轉型突圍?沈堯伊認為,連環畫不僅是小人書,動漫、卡通、繪本的基礎也是連環的漫畫,在藝術創造的基礎上,它們是血肉相連的,端正連環畫與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拓展對連環畫的認識,創新連環畫產業。“連環畫在情節、形象和敘事方式上的連貫性、文學性、藝術性,與動漫、電影之間有許多關聯,因此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他強調,發展連環畫的方式可以吸取國外的經驗,但連環畫文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的核心本質要保留。

  讓沈堯伊擔憂的是,現在許多動漫作品,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水平平庸甚至低劣﹔從內容來看,多為打打殺殺或勾心斗角的泛娛樂。“現在從國家到地方,對於動漫產業的投入非常大,但是如果隻關心市場層面的發展,不關心思想內涵、藝術水平等基礎層面的建設,是不可能真正繁榮的。”他提倡嚴肅的、尊重歷史和藝術規律的創作,認為如何寓教於樂,是當下連環畫、動漫等發展中一個重要課題。“連環畫之所以曾經輝煌,是因為這一輝煌背后有思想,思想背后有時代精神。如果沒有思想和精神,任何所謂的輝煌都是不成立的。”

  人才短缺更令連環畫創作難以為繼。沈堯伊嘆息:“現在連環畫的美術人才隊伍,能夠達到出版水平的全國大概隻有幾十人,最年輕的連環畫畫家也都50多歲了。”書畫市場的火熱和時代的浮躁,讓美術創作者不再青睞連環畫創作。

  連環畫編創的特點是前期投入大、周期長,但如果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准,它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能夠創造的收益也是長期的。置身一線的倪延風,作為連環畫出版社總編輯深刻體會到連環畫發展的艱難與緊迫:“如今出版系統實行當年考核機制,社會資金、教育資源和創作隊伍也都在向周期短的一些熱門產業聚集,連環畫想要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很不容易。”

  “連環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連環畫事業也是國家事業。”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社長汪家明認為,中國應該向法國、日本等國出版界學習,在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保留、保護本民族的傳統及精華。他深感有責任把連環畫這種既具民族特色,又適合大眾閱讀的讀物傳播下去並發揚光大。“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將整合、整理全國老版連環畫資源,推動數據化以及再版工作。今年將出版一套‘經典老版連環畫原稿原寸系列’,讓讀者看到原汁原味的連環畫原作。此外,還將堅持普及性連環畫的出版,提高編創原創力,比如計劃推出‘老字號’和‘最美中國人’故事系列,利用連環畫宣傳本民族的傳統及美德。”對於高端、經典的紙質出版物,汪家明有信心:“全媒體時代,連環畫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確實需要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支持。”期待有些蕭瑟的連環畫苑,再次煥發生機。

 

《楓》,陳宜明、劉宇廉、李斌繪,鄭義著。
《楓》,陳宜明、劉宇廉、李斌繪,鄭義著。
《小鼓手》,楊克山繪,楊敘著,王彼德改編。
《小鼓手》,楊克山繪,楊敘著,王彼德改編。
《黃繼光》,董辰生繪,李學鰲詩,一九七二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黃繼光》,董辰生繪,李學鰲詩,一九七二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人到中年》,尤勁東繪,諶容著,王素改編,一九八四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人到中年》,尤勁東繪,諶容著,王素改編,一九八四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西廂記》,王叔暉繪,王實甫著,洪曾玲改編,一九五七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西廂記》,王叔暉繪,王實甫著,洪曾玲改編,一九五七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責編:赫英海、董子龍)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