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藹力 《蒼白的不只是你》 布面油畫 300×600厘米 2007年
徐悲鴻 《珍妮小姐畫像》 布面油畫 98×136厘米 1939年
□□李桂仁
近幾年,各種因素推高了藝術品的成交價格,越來越多的人和資金開始關注藝術品市場,這個市場也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購買力,其中超過50%的購買人群目的在於投資。藝術品投資主體隨著藝術金融產品多樣化由單一的富裕階層逐漸過渡到平民百姓,然而,藝術品投資與金融投資一樣,都存在著風險。在中國油畫市場前景尚不明朗的時候,投資風向在哪裡?
早期油畫“撿漏”可遇不可求
20世紀早、中期油畫界名家輩出,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港台地區對老油畫的重視開始較早,並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有一批成熟而穩定的藏家群體。早年,這一板塊的成交主要集中在香港蘇富比與香港佳士得、台灣羅芙奧等。近年來,內地拍賣行早期油畫專場的推出,使部分內地資深藏家也開始了對早期油畫的關注與購藏。
早期油畫在二級市場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常玉的《五裸女》在2011年春拍中,拍出了1.14億港元的天價,成為迄今為止油畫中唯一一幅突破億元的作品,創下華人油畫拍賣紀錄。此外,其他早期油畫家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也表現不俗,如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和《奴隸與獅》在2006年以3300萬元和5388萬港元的價格成交﹔《放下你的鞭子》和《珍妮小姐畫像》在2007年以7200萬港元和2496萬港元成交﹔林風眠的《漁獲》在2009年以1634萬港元創下其油畫成交紀錄。
在2012年市場調整時,早期油畫的市場穩定性和抗跌性表現突出。2013年春季拍賣會中,早期油畫也領銜復蘇。在中國嘉德的早期油畫專場中,吳作人的《戰地黃花分外香》以8050萬元的高價成交,創下了吳作人油畫作品的拍賣紀錄,成為今春拍賣油畫成交價格最貴的一幅作品。常玉1929年創作的油畫《帘前雙姝》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3538萬港元的高價。
在中國藝術史中,早期油畫家的藝術成就已蓋棺定論,很多重要作品更是載入史冊。然而,這些老一輩藝術家早期生活在戰爭或動亂的社會背景中,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不多。有幸躲過災難的藝術家,多半將作品捐給國家美術館等官方機構收藏,市場流通量有限,很多藏家看好中國早期油畫的市場未來前景。
早期油畫的市場雖然多數看漲,但是缺乏精品與流通量少限制了市場的發展,加之受到一些藏家與群體特別關注,早期作品一旦出現在拍賣場上,價格很容易被捧高。這也使得市場上早期油畫的偽作尤其多,對早期油畫沒有專業研究的投資者應當謹慎入手。作品的來源出處以及流傳方式,都對早期油畫作品的鑒別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即使作品有出版和展覽也不能盡信,需要考証展覽和出版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寫實油畫焦點集中價格高企
國際上寫實油畫的市場已然沒落,由於中國內地藏家接觸繪畫較晚,寫實繪畫的審美門檻較低,寫實油畫在國內仍然受到歡迎,有很大的市場基礎。
近幾年,尤其在“熱錢”涌動的2011年,寫實油畫在大量資金的支持下繼續走高,價格紀錄也是接連告破。如中國嘉德推出陳逸飛的重要作品《山地風》,就曾以8165萬元創下了中國油畫拍賣世界紀錄。2012年,盡管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整體表現平淡,但寫實油畫作品仍然有良好的市場反應,沈堯伊的《革命理想高於天》就在2012年嘉德春拍中以4025萬元的價格創造了畫家畫作最高拍賣紀錄。
2013年,多家拍賣行的當代油畫雕塑專場都聚焦於寫實油畫。香港蘇富比春拍“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專場中,寫實版畫的比重達到了2/3。在嘉德“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艾軒、陳衍寧成為支撐力量。北京保利的現當代藝術夜場也是側重於經典寫實主義,著重推出了靳尚誼、楊飛雲、王沂東的經典作品。其中靳尚誼的作品《髡殘》以 3910萬元成交,成為目前市場上最貴的靳尚誼作品。
從近幾年的拍賣成交結果來看,寫實油畫板塊構成高價位拍品的藝術家名單基本固定,並沒有特別多的變動,這也說明有一批堅定的收藏者在支撐他們的市場,這些藝術家的市場穩定度已經構成,受到市場的波動相對會比較少。但是藏家也並非對名家作品照單全收,除了已經在市場上確立地位的寫實派代表藝術家之外,寫實派的二線畫家的作品在這兩年雖然受到關注,但升值空間有限。
當代藝術前途未卜
當代藝術的成長緊貼市場,最早由西方藏家前來“開礦”,等時機成熟后再將作品返銷回來,當代藝術便被炒熱了。尤其是2006年3月,紐約蘇富比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中,張曉剛的《血緣:同志第120號》以97.92萬美元的價格成交,直接引爆中國當代藝術的全球行情。在海外資本的推波助瀾下,本土資本也強勢入駐,當代藝術價格也在資本的搶灘下,高價頻出。岳敏君1993年作《轟轟》也在2008年以4814萬元成交。張曉剛的《生生息息之愛》和《血緣:大家庭一號》在2011年分別拍出了6659萬元和5381萬元的高價。
然而,在經濟危機面前,當代藝術市場顯得格外脆弱。在2008年和2012年,中國經濟稍有波動之時,當代藝術市場的規模急劇下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2012年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大量流拍。2013年,當代藝術滑坡波及面擴大,在嘉德“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周春芽3幅上拍作品全部流拍,而曾梵志的唯一一幅估價350萬元的上拍作品也遭流拍。
曾風靡一時的當代藝術,如今開始萎靡不振,原來動輒幾千萬元的行情一去不復返,原先的當代藝術家在藝術市場的新利益格局中逐漸式微。策展人沈其斌曾放言,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重新洗牌,近日他又聲明,“8G”即將代替“F4”。
由於當代藝術市場在內地藏家中基礎薄弱,早期幾位具有中國符號藝術家的作品都有歐洲買家的支持,西方資本的進入引發了他們作品價位的提升。從藏家群體而言,當代藝術以前是以外部藏家的眼光來挑選,中國人對這批當代藝術家及作品的認可,絕大部分資本跟風,沒有真正的審美認可,形不成真正的收藏群體。當下,盡管沈其斌的“8G”暫時吸引了部分人的眼球,然而,在沒有共同價值的認可下,“8G”也可能只是浮雲。當代藝術市場的過度炒作和資本的盲目跟風已經漸漸退燒,當代藝術市場在長期缺乏良好社會文化基礎的背景中很難再次突然“爆熱”起來,當年中國當代藝術全線飄紅的盛況也難重現。誰是下一個明星,還猶未可知。
青年藝術家作品受追捧
從近幾年市場拍賣的行情來看,海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審美觀已經慢慢切換,時有中國藝術家高價位的作品流拍。早期油畫真偽難辨、當代藝術前途未卜、寫實油畫價格高企,促使很多國內外藝術機構投資風向轉變,將目標放在青年藝術家的培養上。從去年開始,各種冠以“青年”主題的藝術項目逐漸增多。在機構、學院等的支持下,青年藝術家開始上演一場逆流上位的大戲。各種機構、畫廊、經紀人及企業等都熱火朝天地開始了包裝、推廣青年藝術家的行動,有關青年藝術家的主題展覽活動層出不窮,如國內藝術機構舉辦的CYAP、“青年藝術100”等大型藝術項目,國外的藝術機構如巴黎美爵藝術基金也將青年藝術教育放入計劃內。
在二級市場上,針對目前市場面臨的調整,尋找新的具有潛力的替代品成為中國藝術界勢在必行的舉措。2001年左右,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只是零星地出現在拍賣市場,到2006年,青年藝術家作品開始大量出現。近些年來,青年藝術家不斷攀升的成交價格紀錄吸引了更多的業內外人士的關注。2008年,“80后”藝術家高瑀的作品《打虎》曾在北京翰海拍賣以112萬元成交,觸發了一系列年輕藝術家作品創紀錄的新聞。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春拍,青年藝術家賈藹力的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以550萬港元落槌,創下了青年藝術家作品拍賣最高紀錄。
實際上,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整體發展,藝術消費時代正在到來,價位低是當前中國當代中青年油畫吸引人的一大優勢。在拍賣場上,一般超過10萬元的作品,買家就會明顯減少。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至少沒有太大風險,大部分藝術藏家是從藝術消費和欣賞的角度去介入青年藝術家作品。這也是市場的理性表現,即藝術品的品質與價格在尋求一個本應具有的契合,它將在市場的平衡博弈中得以實現。
青年藝術家在市場的關注下,成為拍賣和收藏熱點,這不僅是市場新的審美需求,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對於藏家而言,挖掘和培養新的藝術家是可持續收藏的必要。投資於正在進行時的當代藝術板塊,消費興趣逐步轉移到新生力量是一個必然的因果邏輯關系。相比已經成名的明星藝術家,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更佔有優勢,且在市場和收藏趣味上有眾多的可選擇性,逐漸成為藝術消費時代的主流也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