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藝術品高仿的那些事兒--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了解一下藝術品高仿的那些事兒

徐 熹

2013年08月12日08:41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藝術品高仿的那些事兒

郎世寧的《荷花慈姑花圖》 劉海粟美術館藏 (復制品)

仿真復制業在中國已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表現。在西方國家,無論在政府辦公室、大酒店、大賓館,還是寫字樓、客廳、臥室都可以看到藝術復制品。在中國,書畫類的文化禮品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歷來是政府和名人交往的首選禮品。“藝術品仿真” 或藝術品復制的內容一般都較高雅,作品都源於歷代名家之作,格調和收藏價值都高於普通禮品。在如此紛繁的市場面前,我想談談,我所看到的和體會到的關於這個行業的一些瑣事。

在我所接觸的從事藝術品復制工作的機構或公司中,無外乎5種,個人或公司性質的工作室、印刷廠、私人藏家、拍賣公司和博物館。這些客戶中,咨詢最多的是工作室和拍賣行。其中工作室咨詢較多的是具體怎麼做,而拍賣行則更多提的是技術的細節問題。中國的藝術品復制工作室,要多不多,要少不少。說多是因為,現在需要做字畫復制當禮品的人很多,復制品在展覽中的數量越來越多,能夠做打印復制的工作室亦不在少數。說少是因為,精品少,有絕活的少,懂書畫的人更少。我認為做復制行業的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發揮畫家風格、在不同的材料上再次創作,不以再現真跡為目的,主要起到復制、衍生傳播的作用。另一種則盡全力還原作品的原貌,且見過原作,忠實於原作者的意境精神。前者多作為商品以滿足現代人的個性化需求,如充當禮品、酒店或房地產配飾、藝術衍生品等,其商業市場巨大無比。后者則更多出現在拍賣、展覽、博物館中,意在文化的傳承。由此不難看出,前者在復制行業應為大多數,后者則鳳毛麟角,實際也是如此。這也難怪精品少,能再現原作精髓的復制品就更少了。中國五千年書畫精髓,多為歷代書畫大家傳世之作,百姓隻能耳聞,難得一見。紙壽千年、絹保八百這一自然規律,使得民族書畫珍品難以世代傳承。時代在變,現代人對中國歷代字畫有觀賞和習摹的需求也日趨強烈。於是市場開始出現大量的中國歷代字畫名家的仿品,但正因為很少有人見過原作,所以就談不上有人去評價這些仿品的水平,其質量在市場自然也就參差不齊,大多數的時候,在這一點上制作者和消費者是站在一個高度的。

藝術品復制是個交叉學科,它涉及攝影、印刷、計算機、傳統字畫4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在中國,一般現在做工作室的或多或少都和印刷有些淵源,或者之前就是從事印刷行業的,他們對墨和紙的關系很敏感,很清楚4色印刷在不同材料上的配合關系,我們稱之為“經驗”﹔但他們不一定懂攝影,同時對攝影和印刷都有經驗的人也還是有的﹔但既精通計算機又有一定書畫修養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這樣看來,有書畫專長的人更適合這一行業,因為技術永遠在變,會更新,會變得更簡單,更有效率,是能夠教育的,但文化就未必了。

在中國的復制行業經常會出現一些老師傅,就像鑒定學者一樣,我們稱之為專家、權威、高人,有時候因為復制古畫的原因,有多年高仿經驗的老師也會與鑒定專家在概念上被人混為一談,也因此鬧出很多笑話。高仿技術的發展,在人們如願看到古人真跡的同時,也滋生出更讓人真假難辨的贗品。技術一直都是這樣,像把雙刃劍,還要看人們怎麼去用。那些真正的鑒定專家在如此“真跡”面前,隻能是多了幾分尷尬。面對和原作如出一轍的高仿復制品,平時糾結的畫風、筆法、斟酌的落款、習慣等,沒有了用武之地,古代字畫的研究修養反而成為了他們的經驗桎梏,他們可能唯一懷疑的就是眼前如此珍貴的“真跡”為什麼不是在某個博物館裡。

再說“老師傅”,有人說每一次的技術革命,就是在“革人的命”,這在因循守舊、經驗主義的藝術品復制行業,尤其如此。話說回來了,人們總是更願意相信有經驗的人而不是技術本身,這也難怪,在一些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面前,一個有多年經驗的復制師傅總會比一套初出茅廬的新技術更讓人信任。但問題是,技術是在變的,人也要不斷學習才行。所以總會聽到一些老師傅在你面前嘮叨:“我做了20年了,我怎麼不知道有什麼新技術?”是的,他們也許不會出錯,但他們永遠不會做出最好的復制品。

說到技術,其實一直有個本末倒置的問題,就是人跟著技術走,還是技術為人服務。我是學技術的,但我覺得技術是以人為本的。就拿紙張來說,在當今的復制行業,99%的工作室或機構都是使用有涂層的宣紙,我們稱之為數碼宣紙——它不是宣紙,而是在特制的宣紙上面涂了層氧化硅或氧化鋁,以保証墨水能夠留在紙的表面。對於這一點我有一段時間一直不明白,既然我們是復制國畫,但凡有一點書畫經驗的人都知道,傳統字畫的墨水是滲到紙張裡面的,所以才會有墨的濃淡陰濕的變化,和西畫不同,可以說中國畫的韻味是離不開這種獨特的墨跟紙的關系的。但數碼宣紙的復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它像印的、不像畫的,因為顏料都堆在紙的表面。答案挺簡單,因為做有涂層的紙張,比讓打印機在傳統宣紙印制要容易。這樣一來,也就說明,現代大多數人用的打印技術是為了更容易地去復制,而不是為了復制得更接近原作,或者說,涂層紙張技術是本來就存在的造紙技術,而在傳統宣紙上復制的打印新技術是需要學習和開發的。復制國畫的過程其實就是處理好紙張和打印機的關系問題,想創新,要麼改變紙張,要麼改變打印機。道理很明顯,造紙是傳統技術,中國宣紙更是上千年沒有什麼變化,而打印機則是近50年人類文明的產物,孰是孰非,顯而易見。復制技術是為了達到無限接近原作的目的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隻有技術去適應人,去適應人的文化,有的時候技術實現過程的簡單化,讓我們常常會忘了發明這個技術的初衷和目的。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