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山大玉海開中華大件玉雕先河--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瀆山大玉海開中華大件玉雕先河

2013年08月12日08:36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瀆山大玉海開中華大件玉雕先河

玉飛天(遼)

玉飛天(遼)

春水玉佩(遼)

春水玉佩(遼)

花鳥玉佩(金)

花鳥玉佩(金)

 

瀆山大玉海 (元)

瀆山大玉海 (元)

  2012年,《國家人文歷史》邀請九位考古、文博界的專家,評選中國文物中的九大“鎮國之寶”。經綜合考察,被安放在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玉瓮亭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成為了鎮國玉器之首。這件高0.7米、口徑1.35∼1.82米、重達3500公斤的巨型玉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制成的。它表明了元代統治者雖為少數民族,卻早已接受中原的玉文化傳統,對玉器極為尊崇,將玉作工藝發揚光大。

  事實上,同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契丹族和女真族,也早在兩宋年間就接受了中原的玉文化影響,為今天留下了精美而富有民族色彩的玉器。本期,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殷志強,將為我們講述遼金元玉器材質、風格和工藝等方面的個性和共性。

  遼金玉器:

  材質之美堪稱典范

  殷志強表示,遼金元時期的玉器,在明代時就多有出土,或為當時人所器重,因此,傳世品的量跟現在考古發掘的量差不多。“元朝人就已經開始從遼金墓葬中出土玉器,到了明代,由於當時人們的收藏意識比較強,特別是文人,對前代的東西很珍重,將元代不少精美的玉器都保存下來了,有的還變成了他們的陪葬品,也因此導致了明墓中出土的玉器,有些在斷代上不太容易。”

  而遼金時期的玉器材質,殷志強尤為推崇。“遼金玉器的用料非常講究,和田白玉居多,選材甚為嚴格,多溫潤無瑕疵。材質之美,堪稱典范。同時多搭配當地的特產水晶、瑪瑙、琥珀等。”

  遼金時期的玉料之所以這麼好,在殷志強看來,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游牧民族居無定所,流動性很大,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更容易通過貿易獲得較好的玉料﹔其二、戈壁灘的面積那麼大,戈壁料在當時應該是比較好找到的。“一二十年前我到北方去,還能撿到一些戈壁玉料,可以推斷在古代戈壁料的量應該是非常大的。我在一些遼金玉器上也的確能看到戈壁料的痕跡。”其三、游牧民族對天然玉石有著強烈的愛好。“游牧民族對工藝品的熱衷程度其實遠比漢族高。對多數漢人而言,一生的首要任務是將房子弄好,弄漂亮。有了余錢,才用於美化自己。而游牧民族生活在馬背上,他們的觀念跟漢人不同,如果你到草原上跟他們生活一段時間,就會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從很小開始就渴望著打扮自己,家人也往往把最好的財富放在他們的身上。因此,游牧民族對實用器和佩飾的工藝也非常講究。很多人以為游牧民族做不出那麼精美的東西,其實是對游牧民族的了解不夠。像西藏地區的佛像鑄造工藝,在當時恐怕是漢族難以達到的。”

  工藝上鮮有粗制濫造

  殷志強特別強調,由於游牧民族對工藝品的要求高,遼金玉器幾乎沒有粗制濫造的,都非常精美,構圖繁密,將生活中的花鳥虫魚都融入到作品中去,具有濃烈的北方民族風情。同時,由於北方絲綢之路的影響,使得敦煌的造像藝術等也都傳入到少數民族地區,飛天是當時佛教藝術中非常重要的藝術類型,所以在少數民族地區也大量流行起來。遼金的玉飛天跟唐代的玉飛天差別比較大。遼金的玉飛天穿上了少數民族服裝,整體感覺比較保守,這是因為遼金的玉飛天已經完全屬於宗教題材,在裝束上就有較多限制。唐代的玉飛天則跟宗教並不完全一致,更多表達的是追求自由、向往無拘無束生活的精神狀態,所以在造型上比較飄逸。

  “不過,總體而言,遼代玉器的工藝水平要比金代略遜一籌。由於遼代貴族向往漢人生活,因此,遼代玉器除了以服飾和首飾為主,也有一些實用器是用瑪瑙、水晶等仿南方的金銀器制作的。”

  而由於北宋滅亡后,很多能工巧匠都到了金朝,因此金代的玉器工藝水平特別高。“宋作工的精細在玉器史上是很有名的,這些工匠及其后代也將宋代玉器的風貌傳承下去,我們可以看到,金代玉器圖像定位很准確,每個細部都會精心打磨,無論玉器的正面、反面還是側面,都打磨得非常精美。特別是金代的‘春水玉’‘秋山玉’,既反映了北方民族獨特的風情,又體現出中國玉雕技術新工藝、新題材、新風尚,可謂最美的中國玉器之一。”

  秋山春水玉特色鮮明影響深遠

  遼金玉器中的秋山春水玉(即秋山玉和春水玉)聞名遐邇,因為這類玉器不僅工藝精美,而且極具游牧民族文化特色。

  原來,每年的春秋兩季,契丹族都會進行漁獵“捺缽”活動。所謂“捺缽”,是指契丹族原本居無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長及水源供給情況而遷居,所遷之地設有行營,謂之“捺缽”。女真族建立金政權后,承襲了契丹舊俗,並將“捺缽”漁獵活動改稱為“春水”與“秋山”,而秋山玉和春水玉就是女真族扣人心弦弋獵活動的藝術體現。

  早春三月,金朝皇帝率領官吏侍從外出狩獵,每到一處,侍從皆服墨綠色衣,各備連槌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排立在河的兩岸。皇帝頭戴披巾,腰系玉帶,於上風巡視。在有天鵝出入的地方,侍從舉旗,探旗馳報,遠海鳴鼓,鵝驚騰飛,一時圍旗四起,將天鵝逼得走投無路。皇室飼養的海東青神鳥被放了出來,直接扑過去將鵝攫落,靠近鵝的侍從,舉錐刺鵝,取鵝腦以飼海東青。隨后,君臣各獻果酒,舉樂酬酢,春盡乃還。這種場景體現在玉器上,就是春水玉,如常見的《海東青攫天鵝圖》:蓮花環生,水草伴生纏繞,海東青迅速奮起,直扑鵝頭。

  秋山玉表現的則是女真族秋季射虎哨鹿狩獵活動的情景。在金代,秋“捺缽”也稱伏虎林,每到深秋季節,皇帝就要率眾官侍從進行射虎哨鹿活動。秋山玉多為山林題材,圖案為山石、柞樹,有的虎鹿並存,有的雙鹿伴游,有的雙鹿擋虎,還有的柞樹藏虎,最為常見的是山林群鹿圖。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赭色玉皮巧作秋色。在表現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簡、粗、細之分,場面不像春水玉殘酷無情,而是獸畜共處山林,相安無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國秋景。

  “由於秋山春水玉畫面優美,不僅受北方民族的喜愛,也受到漢族特別是文人雅士的厚愛,因而元末明初南方地區也有類似題材的玉作,但大部分玉匠不知道這一史實,逐漸衍變成‘福壽’玉雕、‘一路連科’玉雕,老題材被賦予了新內容、新形式、新生命。”殷志強說。

  元代玉器:

  粗獷豪放 不拘小節

  元代的統治者雖然也是游牧民族,但在殷志強看來,元代玉器的漢化程度比遼金要明顯得多,因為整個元朝的文化是由漢人來主導的,玉器受文人畫影響很大,大型玉器的雕造更可謂前無來者。

  就器型而言,元代玉器大致可分為實用器和佩飾兩類。食用器有各式玉杯、玉海、玉樽等﹔佩飾器則有玉飾器、玉帶鉤、玉帽統、玉發簪、玉帶扣等。另外,也有作為文房用的玉墨床、玉臂擱、玉押、玉爐頂等。“元代社會的民族構成很豐富,文化上比較多元,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習俗。因此,玉帶鉤、玉帶扣在南方比較多見,北方則戴帽子的時間多,所以玉帽飾比較流行。”

  工藝上,元代玉器受發達的文人畫牽引。在圖案上,除了龍鳳以外,還有文人喜歡的鬆、竹、梅等﹔構圖上也不會做得很滿,常常留有余地,像山水畫作品,追求的是意境,不喜歡匠氣太重。所以元代的玉器比較強調整體造型,讓人感覺很大氣。“我們一般說小家碧玉、小巧玲瓏,元代玉器卻是以大為美,不拘小節,在打磨上不會很講究,通常隻強調器物表面的完善,內部制作則較粗率。”

  玉料上,元代的玉料比遼金時期更雜一些,像“瀆山大玉海”用的是河南南陽的獨山玉,這也証明了元朝時獨山玉作為玉石的一種已被大規模加工利用。

  “瀆山大玉海”也是最能體現元代玉器風貌和工藝水平的作品。作為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瀆山大玉海”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記敘。

  據《元史》所載,“瀆山大玉海”是由元大都皇家玉工制作的,完成於公元1265年,為元世祖忽必烈犒賞三軍而制,后一直安放在廣寒殿上。但明朝萬歷七年端午前一天的一場大火,使廣寒殿突然倒塌,“瀆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迫運走。幾經輾轉,“瀆山大玉海”與其底座分離,流落到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內,成了道士們的腌菜缸。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廟重修時,這個大“菜瓮”的價值才被人們發現,因此被移到了廟內,被稱為大“玉缽”,成了真武廟的鎮廟重器,廟名也改為“玉缽庵”。乾隆十年(公元1754年)的一天,乾隆皇帝到“玉缽庵”游覽,一眼辨認出這大“玉缽”竟是元代流傳下來的著名玉雕作品——“瀆山大玉海”。他立即命人用千金把玉缽買回來。

  乾隆皇帝收回“瀆山大玉海”后,將其安放在了北海團城的承光殿內,並先后命人重新修整了4次,還配制了一個新底座。之后,乾隆皇帝又命人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為“玉瓮亭”,專門用於安置“瀆山大玉海”與新底座。此外,乾隆皇帝還為這件國寶親筆題寫了三首詩,並鐫刻在玉器的腹壁上。

  綜觀整個“瀆山大玉海”,形體厚重古朴,氣勢宏偉﹔其雕琢裝飾繼承並發展了宋金以來的“起凸手法”,隨形施藝,俏色處也頗具匠心。在我國玉器發展史上,“瀆山大玉海”可謂是一件裡程碑式的作品——它不僅開創大件玉雕的先河,在世界玉石業發展史上也十分罕見。

  鑒賞

  要把握美的規律

  在遼金元玉器的鑒賞上,殷志強認為,無外乎把握以下幾條規律:

  首先,古玉即便本身玉質潔白無瑕,留存至今不可避免都會有包漿,所以在辨識上,包漿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其次,遼金玉器雖然做得非常精細,但畢竟是人工的,放到高倍放大鏡下一看,手工的痕跡依然歷歷在目。“線不可能太直,花葉的經脈不可能非常細,而現在的仿制品,因為多為機器工,反而精美到一絲不苟,紋絲不亂。”

  另外,要鑒賞遼金元時期的玉器,必須有一定的美術修養,能夠把握美的規律,對繪畫史中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等類型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因為玉器是當時整個社會工藝美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單講玉料、刀工,可能連美丑都分不清,這樣看一輩子,也提高不了自己的眼力。”(江粵軍)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