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葫蘆究竟有多大價值?很多人不以為意。可是,在懷柔區懷柔鎮蘆庄村,引進葫蘆種植,深挖葫蘆文化,鑽研葫蘆加工,不斷延伸葫蘆產業鏈,不僅打造出葫蘆文化品牌,而且為村子民俗游增加了新亮點,真正讓庭院裡的小葫蘆變成了寶葫蘆。
“八仙過海、八駿圖、五牛圖、四大美人、觀音菩薩、文武財神……這些作品幾乎涵蓋了所有常見的傳統藝術題材”,這裡是懷柔鎮蘆庄村的葫蘆工藝展示廳,蘆庄村黨支部書記盧士江介紹道,“從1995年算起,蘆庄村村民吃旅游飯已經小20年了。”這個隻有230戶人家,500多人的村庄95%的村民從事旅游服務行業。憑借毗鄰紅螺寺的先天條件,成為懷柔第一批吃旅游飯的人。
只是,那時候的旅游服務業剛剛起步,僅僅是看自行車、賣汽水。到1997年,民俗接待戶已經在蘆庄村流行起來,截至2008年,全村已發展民俗旅游接待戶120家,市級民俗戶86家,擁有紅螺寺山門前市場攤位100余個。
蘆庄村民搭著紅螺寺的“班車”率先富了起來。“紅螺寺周邊村庄林立,看到蘆庄富裕起來,周圍的村也都動起了腦筋。”隨著紅螺寺的名聲越來越大,周邊的村庄紛紛辦起了農家院。眼看著市場被別人分食,村干部也著急上火。
一次外出途中,盧士江被路邊的葫蘆吸引住了。葫蘆是中國最早的吉祥符號之一,有“福祿”之意。盧士江馬上把葫蘆和紅螺寺和蘆庄聯系到一起。不妨引入葫蘆文化元素,打造一張特色的葫蘆文化名片,使蘆庄的民俗接待較周邊村庄走上差異化發展之路。這個主意開始在書記心裡萌了芽。
2011年,蘆庄村村容環境大變樣,村委們覺得時機成熟了,開始說服村民種植葫蘆。村民卻認為葫蘆不值錢,並不買賬。“干部帶農戶,先富帶后富”,先把葫蘆試種起來。率先培育出的“美國手捻”每棵能創收400元。眼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村民紛紛響應起來。
現在,全村50余戶村民在庭院裡種葫蘆,更多村民到市場上銷售葫蘆工藝品。為了提高附加值,蘆庄村在葫蘆上大做文章,文玩葫蘆、烙畫葫蘆、刀刻葫蘆紛紛擺進了葫蘆工藝展示廳。“鄉親們的學習熱情特別高,學了烙畫還想學雕刻,生怕落下一節課。”來自山東的葫蘆工藝師馮老師介紹說。目前,村民們已經掌握了葫蘆加工的基本方法,能准確模仿出精美的傳統題材作品。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葫蘆給蘆庄帶來了知名度,有不少客人都是來淘葫蘆的。”盧士江介紹說,現在到蘆庄,吃美味的葫蘆條、葫蘆干,配上野山菌、虹鱒魚,住酒店式管理的農家院,賞葫蘆一條街、福祿園葫蘆主題公園,帶寓意豐富的葫蘆禮品。獨具特色的差異化服務給蘆庄民俗接待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京郊葫蘆第一村就這樣形成了。
村裡正在籌劃建一座葫蘆藝術館,把各地的寶葫蘆弄來展示交流,開展社區、院校共建,讓更多人了解蘆庄的葫蘆。同時,還計劃繼續研究葫蘆深加工,把葫蘆做出種類更豐富的藝術品和實用的葫蘆工藝品。(作者:劉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