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雕塑:重在“栽樹”--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當代雕塑:重在“栽樹”

2013年07月29日13:45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木雕“搗練女”、米塑“哪吒鬧海”、面塑“穆桂英”……近日,“首屆浙江工藝美術雙年展”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幕,180位浙江省內民間工藝美術家的230余件優秀作品一一亮相,涵蓋了黃楊木雕、青田石雕、龍泉青瓷等十大類浙江省工藝美術的主要門類。在國內拍賣場上,與動輒百萬元、千萬元的中國書畫、油畫相比,雕塑的表現始終有些“冷”。事實上,業內人士一直呼喚著雕塑市場的“大時代”,然而,在經歷了多年的運作與鋪墊后,雕塑市場仍不能在主流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當代雕塑何時才能迎來市場春天?

  市場:不萎縮就是萬幸

  今春,一些知名拍賣公司的拍賣成績單中,雕塑作品還是有不少亮點。比如中國嘉德春拍中,吳彤的作品創下個人新高,價格越過50萬元大關﹔北京保利春拍中,向京、盧征遠等藝術家的作品也有不俗表現。不過,無論從總體成交額還是個人作品拍賣價格來看,今年上半年雕塑拍賣市場的景氣程度都難與往年相比,成交率偏低,流拍率較高。

  “事實上,從2011年至今,國內當代雕塑市場能夠不萎縮就很不容易了。”中雕網藝術總監高勇說。以北京798藝術區的畫廊為例,在畫廊經營中,雕塑所佔的比例從去年開始出現明顯下降,如果之前雕塑在畫廊經營中所佔比重為40%,那麼現在已下降到不足25%。不僅如此,畫廊代理的雕塑作品也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對於那些剛剛嶄露頭角的中青年雕塑家,其作品則鮮有亮相。“當代雕塑的市場與油畫、國畫不同,它的市場反應周期較長,回報率也偏低,這對於經營雕塑作品的畫廊、藝術機構的經營者而言,風險很大,如果他們不轉變經營思路,或者不肯拿出一部分份額經營那些市場回報率高的藝術品,而全靠雕塑的銷售來維持自身經營,那就會被拖垮。”高勇表示。

  事實上,國內藝術市場的火速升溫,並沒有給國內雕塑市場帶來多少暖意。有這樣一組數據:從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國內220多家拍賣公司的雕塑總拍品達793件,其中成交拍品540件,總成交額僅僅約為1.36億元。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長期關注雕塑及其市場,據他介紹:“雕塑市場的上揚態勢從2006年開始,在2011年達到頂點,當時‘70后’‘80后’的年輕藝術家在雕塑市場中佔據半壁江山,他們的雕塑作品成交率達到100%,而在2011年中國嘉德舉辦的中國雕塑精品專場,其成交率達到98%,總成交額超過1000萬元,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雕塑市場最讓人興奮的一個數據。但即便如此,這個數據與中國書畫比起來也差距巨大。整場作品加起來的價值還不值一尺齊白石的頂級藏品。”然而,終究是好景不長,當代雕塑市場在2011年達到自己的第一輪高峰后,便受整個藝術市場動蕩的影響,一路走低,雕塑板塊重新並回“油雕”聯盟。

  創作:耗費的成本太大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能夠時常賣出天價,就連當代書畫的關注度也頗高,而在同樣的市場裡,當代雕塑市場到底缺少了哪些“營養”?高勇認為,這要從雕塑市場的源頭說起,“它的症結就像是一個環,頭尾相接,循環往復。”

  與學習國畫、油畫等專業的人數相比,雕塑創作的隊伍算不上龐大,高勇在大學時常常聽說這樣一句話:“雕塑專業的人,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我原以為此話是描述一件雕塑藝術品能夠為其創作者帶來很高的經濟回報,但后來才知道,事實比這要復雜得多。很多雕塑工作者可能會獲得一些類似制作城市雕塑的項目,當然其他這類外接的單子也不少,他們可以在可預期的時間內獲得相應的、有保証的收入。相比之下,真正從事雕塑藝術職業創作的人就越來越少,至少說,花在雕塑創作上的時間被其他事務剝奪。很多科班出身的人最后都轉了行,而那些能夠沉下心來,耐住寂寞,堅持創作具有較高藝術價值雕塑作品的人就更少了。可以想見,流通在市場上的雕塑作品自然也就不多,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來,雕塑市場如何能火起來?”高勇介紹說。由於雕塑創作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遠大於書畫,這限制了不少雕塑家的創作。比如,一件6米高的雕塑,創作者先要按照草圖做一個二三十厘米的小樣,對其做出修改后,再做出一個3米高的雕塑,進一步修改草圖后,最后再制成6米高的雕塑,其間的成本費用至少得過萬元,資金問題限制了雕塑家的創作。

  另外,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過度商業化,不少雕塑家對於自己的作品數量有嚴格的把控,比如一件大體量的雕塑,復制數量通常是一兩件,如果同一件作品總共有3件,那麼藝術家也會分別在這3件作品上標明“1/3、2/3、3/3”。“中國藏家有一種非常濃重的追求唯一的情結,而雕塑作品恰恰又是可以復制的,一件雕塑作品隻要有模具小稿,交由技藝嫻熟的石刻工人,即可翻制出與原作幾乎相同的作品。這不僅增加了辨別雕塑作品真假的難度,同時也讓不少藏家拿不准雕塑藝術品是否可以保值、增值,因為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牢牢地桎梏著他們的觀念。”北京一位資深書畫藏家王冬說道。

  前景:未來5年重在“栽樹”

  國內資深藝術評論人、收藏家趙利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目前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雕塑藝術被大眾接受的程度遠遠不及繪畫,但實際上,雕塑是歷史最久遠、最永恆,甚至是層次最高的藝術門類,具有其他藝術作品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其藝術定位。”然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大多數業內專家認為,當前的重要任務在於為雕塑市場搭建平台。

  事實上,近年來各類雕塑展、大賽等也是層出不窮,然而,這些“平台”的數量還遠遠不足以推動整個雕塑市場的繁榮。“單憑個別力量是不夠的,雕塑文化在國內的培育也絕非朝夕之間便能完成。目前,雕塑藝術非常需要像中央電視台這樣的大眾媒體進行普及式推廣,其道理很簡單,因為大眾媒體受眾面非常廣,影響力很強,讓更多的人了解雕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一件雕塑作品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等等,以此引導受眾接納、走入雕塑的世界中。”高勇說道。不僅如此,雕塑市場更需要搭建全國性的權威大賽平台,讓有才華的雕塑家嶄露頭角,雖然目前已經有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但就參賽狀況和最終評審結果來看,該展更像是書畫大展,雕塑作品在其中所佔的比例不足10%。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市場的平台搭建不僅僅限於收藏群體,規范雕塑行業的平台建設不可忽略。國內雕塑界內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比如高1米以內的架上雕塑作品,或者能夠在室內空間陳列展示的雕塑,通常會被制作出8件,那麼對於這8件作品該如何認証呢?吳洪亮認為,雕塑市場要發展,就必須有相關的市場規范措施出台並實施,因此建立雕塑認証體系勢在必行。在藝術家、拍賣方和收藏方以外的第四方的調控之下,解決由雕塑可復制性引起的混亂狀況。

  如今,處於價值窪地的當代雕塑市場,在業內人士看來,其前景仍然值得期待。“小麥的種子既然已經撒下,收獲就不應該只是夢想,何況我們認為雕塑的冬天並不太冷,也不會太長”。吳洪亮說道。(陳亭廷)

(責編:赫英海、張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