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文化的生命贊歌:牛虎銅案--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華光國寶

滇文化的生命贊歌:牛虎銅案

雲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樊海濤

2013年07月22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牛虎銅案,高四十三厘米,長七十六厘米,寬三十六厘米,戰國中晚期,雲南省博物館藏。

牛虎銅案是雲南青銅文化的標志性器物,1972年出土於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滇族古墓群中,屬戰國中晚期的第24號墓,現收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該銅案由一大一小的兩頭牛與一虎組成,以大牛四腿為器足,“挖空”牛背使之成為盛放物品的下凹盤形。牛尾部攀爬一虎,口咬牛尾,前爪緊扣案緣,躬身,后腿蹬立在牛腿上。大牛足間鑄連橫檔,前后兩橫檔上,一頭體量稍小的立牛橫出於大牛腹下。因其以牛、虎為造型,且“牛背”下凹可盛物,當年的發掘報告命名為“牛虎銅案”,沿用至今。

據當年的發掘領隊張增祺先生回憶,在發掘李家山時,24號墓的牛虎銅案出土后被當地老百姓訛傳為該墓挖出了一頭牛,甚至還會叫,以至於來看熱鬧的人摩肩接踵,把附近的庄稼都踩倒了一大片。

牛虎銅案的表現主題,眾說紛紜,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母牛護犢”,“表現了偉大的母愛”,但仔細思索,卻似是而非。江川是“滇國”故地,李家山古墓群主要是滇國貴族墓葬群,24號墓中埋葬的是滇國身份顯赫的人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承載滇文化的重要媒介,青銅器的眾多主題是圍繞著祭祀與戰爭展開的。牛虎銅案應該是滇國最重要的宗教祭祀禮器之一,如果說它表達的是動物性的“母愛”,這種主題與其用途相距甚遠並不具備合理性。

在滇國,虎為百獸之王,是權威的象征﹔牛是財富和生命的標志。虎噬牛既是現實世界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之間關系的真實反映,也包含了滇人對“死亡”這一生命終極命題的認識與理解。小牛從大牛腹下步出,與其解釋為“母牛護犢”,不如說是代表著“新生”,是生命的一種新陳代謝。牛虎銅案既包含了“死亡”,又孕育了“新生”,巧妙地通過“牛”這一特殊媒介來表達滇人對財富、生命與風調雨順、牲畜繁衍、國泰民安的渴求。它是一曲生命的禮贊,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韶光飛逝,而藝術恆久。牛虎銅案以巧妙的構思、生動的造型、獨特的主題表達、高超的鑄造工藝,在雲南乃至於中國、世界古代藝術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璀璨的一筆。它不僅是雲南青銅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它的身上,還折射出北方草原文化動物搏斗類題材的影響,而以動物為器物主體的構思則可能是接受了楚文化的一些因素。它是滇族“多樣統一”、“寫實創新”藝術理念最典型的體現,是滇族青銅藝術美妙的天籟之音裡,最高亢、最動人、最震撼的生命樂章。

本文配圖由雲南省博物館提供

(責編:魯婧、赫英海)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