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群體中,年輕面孔與日俱增。家族傳統影響下的“藏二代”、具有國際背景的收藏新勢力及青年藏家,正以不同的方式登陸中國藝術品市場。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就看到了這一點,提前布局。今年春拍前期,匡時拍賣首次以群展展出以周大為、李慧娜、陸尋[微博]、林正、宗龍、趙友厚等一批青年藏家的收藏。
藏品包括安迪·沃霍爾名人系列代表作品,馬琳·杜馬斯的紙上作品,草間彌生的攝影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的《新英文書法系列》,李津的《美食大餐》及周春芽、任小林、史金淞、閆珩等藝術家作品。達爾文《物種起源》第一版也在其列。
據匡時統計,今年北京春拍期間,從未參與藝術品拍賣行業的客戶佔新開發客戶的20%﹔保利的數據亦顯示,今年春拍約超過40%的買家是第一次進入拍場。
李慧娜
李慧娜的父親是上海著名紫砂壺收藏家李銘。李銘最早從收藏盆景開始,接觸過書畫、瓷器、石頭等后,因為愛好品茗,最后將收藏方向定在紫砂壺上。
李銘個人的收藏特色為名家顧景舟系列作品,已有近20年的收藏經驗。
大學剛畢業的李慧娜,作為旁觀者協助父親打理與嘉德拍賣行的事務中,慢慢有了收藏念頭,並從2008年開始收藏油畫。
一開始,李慧娜既有很大的購買欲但又因價格太高不太敢下手。李銘告訴她:“假如你喜歡一件藝術品那麼
它的價值是無限的,不需要太考慮價格,再貴也值得。”
得到父親的鼓勵后,李慧娜開始大膽出手購買作品。她大學時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念書,當時更青睞於注重線條造型的趙爾俊、使用古典通透色彩塑造人物的劉溢,介於寫實與當代之間的向京作品等。
李慧娜接觸到當代藝術始於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一幅徐冰的作品帶給了她很大啟發。因為不理解作品意義,好奇心使她仔細研究作品內容、查找資料,最后發現上面的書法其實竟然是由英文組成。
這次經歷打開了她的視野,此后她購買了《新英文書法》、《毛澤東書法》等作品,並將自己收藏的大方向定位為當代藝術,但繪畫性強的作品仍會購買。
李慧娜盡管進入當代藝術收藏領域時間並不長,但受父親影響,每年都為自己設定購買作品數量的計劃。
宗龍
出身金融投資世家的宗龍,繼承了父親獨到的投資眼光。他認為最初成功投資的兩幅畫,都與緣分有關。
宗龍最早接觸到藝術品收藏還是在英國留學的日子。除了學業,英國的美術館、博物館也成為了他流連徜徉的地方。回國后,雖然對藝術品已很有興趣,但宗龍還是不太懂收藏。讓宗龍徹底走上這一道路,兩幅畫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場在南京舉辦的當代藝術品的拍賣會上有幅署名陳益軍的作品。當時的陳益軍還沒有什麼名氣,因此他的作品在拍賣會上毫不起眼。
但宗龍卻憑借直覺當場就毫不猶豫的將這幅畫拍了下來。當時價格不到5萬元,如今已經升值到25萬元左右。
另外一幅則是畫家陳列的作品,宗龍僅花費了幾千元購買了兩幅。沒想到不久后,這位藝術家就與林大藝術中心簽約了,作品得到了極大的社會認可。
除投資現代作品這一特點外,宗龍的另一個偏好是傾向於投資那些能夠將中國元素與西方技藝相結合的作品。
除了藝術家本人的作品質量、背后的經紀人團隊、有無強大的畫廊支持因素之外,藝術家的個人特質也是他所考慮的。
林正
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藝術史與藝術創作專業的林正,受清玩雅集(台灣著名民間收藏群體)會員之一的父親影響很大。
林正的父親早年是開發商,但真正的興趣在於藝術,很早就開始收藏齊白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
林正很早就接觸到了很多著名藏家,並學習到一個重要的購買原則,即“買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即使貴點也值得”。
父親的收藏會選擇中國、新加坡的等文化背景相近的地區及藝術家。而林正的范圍就廣泛多了,包括英、美、日甚至印度,隻要作品合適他都會收藏。
林正的第一次收藏就是風靡全球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Sex Obsession》(對性的痴迷)。盡管有很多人在關注,但因價格昂貴沒人敢下手。他猶豫了很久后還是決定拿下,而父親對他的支持更堅定了他的購買決心。
他本來覺得,按當時的市場價來說還是買貴了,合20萬左右美金。但后來林正繼續研究才發現,這件作品曾經在蓬皮杜展出過,“而到現在已經比當年的價位高出了許多,所以我覺得有時候買貴一點沒關系”。
林正通常收藏架上繪畫,當代水墨也有涉獵。“我希望能夠收藏一些新的東西,一方面年輕人財力不是很雄厚,一方面也可以檢驗一下自己的眼力,如果是對的,那就賺到了!”(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