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瓦趣軒聽收藏家說景德鎮瓷的故事--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走進瓦趣軒聽收藏家說景德鎮瓷的故事

2013年07月02日10:47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黃金源和瓦趣軒。

黃金源和瓦趣軒。

清康熙郎窯紅寶石膽瓶

清康熙郎窯紅寶石膽瓶

清康熙蘋果綠搖鈴瓶

清康熙蘋果綠搖鈴瓶

 

  瓦趣軒,一個既雅趣又低調的名字。

  廣州收藏家黃金源的解釋是:畢生愛好的“瓷”,可分解為“次瓦”,隻有品味瓷中的瓦味,才趣味無窮。

  近日,記者有幸一睹這座南方私家瓷器博物館的風採,並與其收藏的國寶級藏品有了面對面觀摩的機會。

  在瓦趣軒的藏品中,有較大一部分藏品產自景德鎮,足見黃金源老先生對景德鎮瓷的喜愛和器重。那麼,景德鎮瓷的魅力在何處,它又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為官窯的呢?請聽黃先生的品景德鎮瓷。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劉俊

  名片

  黃金源,祖籍佛山順德,1991年赴美,在舊金山開了一家文化商店,名為“瓦趣軒”,此后便有了“北有觀復館,南有瓦趣軒”的美譽。現任美國華人收藏協會名譽會長,法國華人收藏家協會顧問,廣州市古玩商會、廣州市文津古玩城等多家單位顧問。

  金兵南下,北方窯工南逃景德鎮

  在唐代及以前的景德鎮瓷,做工並不十分精美,直到北宋后期,金兵南下入侵,大量耀州窯、磁州窯、定窯的窯工開始南遷,他們慢慢開始在景德鎮聚集。吸引窯工們在景德鎮聚集的重要原因就是這裡有著優質的瓷土和很好的自然環境。他們把一些精湛的刻畫技術帶到了景德鎮,並和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到南宋以后,景德鎮瓷得到了大發展,並開始確定了瓷都的地位。

  至元代,景德鎮開始大量燒制宮廷用瓷,許多精美的瓷器上貢朝廷使用。

  對於宮廷用瓷,有一個通常的說法是稱作“官窯”。而黃金源先生介紹,從唐朝以來,燒制宮廷用瓷是皇家十分重視的一項工作,而歷朝歷代的宮廷用瓷來源一般有兩種不同方式。

  一種方式是官辦,設立官窯專門為皇帝及達官貴人燒制瓷器,這種窯口由政府指定來燒制,從北宋開始就有“官窯”這個名稱。

  另一種宮廷用瓷來源是指貢窯,是政府指定民間一些燒制得好的窯場來燒制宮廷用瓷。在歷史上,能夠作為貢窯的窯口都是非常有名的窯。而唐代的宮廷用瓷不稱為官窯,而是稱為“秘色瓷”,是貢窯為主。

  黃金源先生認為,元代宮廷用瓷來源方式近乎於貢窯,歷史上稱為“官搭民燒”,指民窯無償為官方搭燒瓷器,好的上交,次品留作民用,官方為其減免一定的稅收。在元代官方用瓷器上,經常可見到“樞府”字樣,這就是官方樞密院的標識。在元代,景德鎮就開始燒制“樞府瓷”。

  官窯代表當時最高水平

  景德鎮真正定為官窯,是從明洪武時期開始,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鎮珠山設立了御窯廠。

  在現在的瓷器收藏品市場,為何一件同時代相似的瓷器作品,官窯器的價格往往是民窯器的十多倍甚至數十倍?

  “瓷器是無名氏制作的,是實用和藝術相結合的作品,如何才能評價這些藝術作品的價值呢?如果在瓷器上寫了款識的作品,肯定是皇帝專用的瓷器,是可以真正代表這個時期最高藝術水平的作品,往往是瓷器中的精品,其受到藏家追捧也是理所當然。”黃金源說,官窯在制作時非常講究,在所用瓷土和顏料上,也肯定是最好的。

  官窯在落款時,都是同一個人來寫,這也往往是辨別官窯瓷器真偽的重要依據。

  而在瓷器上的年代落款,也往往是辨別官窯器與民窯器的重要依據。通常來說,民窯是不會落“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這樣的款識,而有落款的真品基本可以判斷為官窯。縱然有寫某某年制,字體也很草率,這因為是當朝民窯器。

  在收藏品市場,還有一種瓷器的價格介於官窯和民窯之間,那就是署有私家名的瓷器。在當時能夠到窯廠進行指定燒制瓷器的人家,隻能是非富即貴的家族才能做到。

  至明清兩代,景德鎮“瓷都”的名聲享譽中外。每個時期,都有大量的宮廷用瓷出自景德鎮的窯工之手。窯工在瓷器制作工藝上也有不斷發展。

  兩個相似影青,為何一個是宋代一個是明代

  景德鎮的瓷土開採和后期制作都是一件非常費工夫的事情。要做一件上好的瓷器,首先在瓷土的制作上,就有許多非常苛刻的工序。瓷石從山上開採下來后,首先是將它打碎、磨粉,再經過水飛(一種用水流選擇瓷土的工藝),過濾后剩下的瓷土晾干后再磨碎,反復進行三次。這樣做好的瓷漿才能制作產品。

  此外,景德鎮的瓷器制作工藝在不斷發展,這也成為藏家為藏品斷代的重要依據。在黃先生的藏品中,有一個影青碗和影青壺,二者都是景德鎮制作的產品,其工藝非常相近。但黃先生進行仔細辨別后發現,影青壺的生產年代是北宋,而碗的生產年代是明永樂年間。為何作這樣的判斷呢?

  在瓦趣軒,黃先生將兩件藏品取出來向記者進行演示。他用手電筒燈光射向藏品發現,影青壺的外延部分雖然很薄,但越往底部增厚較多。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影青壺會微微向壺把方向傾斜,在燒制過程中發生了少許的變形。而用手電燈光打向影青碗則發現,碗的邊沿和靠底部分都非常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黃金源先生解釋說,瓷石形成后有一個氧化的過程,如果氧化得好,則可以抗高溫,可以做大一點、做薄一點的瓷器。景德鎮的瓷石開採至宋代時已經挖到了較深的地方,瓷石沒有氧化,因此不能做很大的瓷器,也不能做很薄的器物。因此,影青壺靠底足部分沒那麼薄,又有輕微變型,正說明是北宋的作品。

  而景德鎮瓷發展到元代,窯工又發明了二元配方,在瓷土中加入高嶺土,這種土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鋁,可以使瓷土抗高溫,可以開始燒制大件的東西,而且胎可以做得比較薄。因此,這件看上去很像北宋影青的碗,實際上是明代永樂年間官窯作品。

  因爐溫不同,讓景德鎮瓷五彩繽紛

  明代以后,隨著景德鎮制瓷工藝的不斷成熟,可以通過在胚胎上釉后,燒制不同顏色的彩瓷的情況。

  在官方用瓷中,紅色往往成為皇帝追捧的顏色,但要真正得到紅瓷並不容易,往往是一窯作品中也隻有幾件是成功的。

  瓷器表層的顏色與窯內的溫度密切相關。在古代燒瓷的窯爐中,爐內的溫度是很難控制的,必須靠窯工的經驗去掌握。並且同一個窯內的不同位置的溫度也不相同,因此燒制出來的瓷器顏色往往不一樣。

  黃金源說,紅銅釉可以燒制很鮮艷的紅色,但也可以燒制出綠色的瓷,窯內一些溫度過了的地方,還可以出現深褐色的瓷。

  在黃先生的藏品中,有一件顏色近乎於醬色的清康熙時期的景德鎮出品的小缸。而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一本收藏書籍中,收錄了一個器型和這個小缸一模一樣的物件,而書中物件的顏色為鮮紅。“這說明兩件器物是同一批作品,因為爐溫的原因,導致我收藏的這個小缸上的顏色很深,而書中收錄的藏品則是符合燒制者想要的那種效果。”黃先生告訴記者,正因為爐溫難以控制,往往使燒制出來的瓷器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許多人都知道,寶石紅是非常難得的一種效果,也是歷代窯工追求的理想作品。但黃先生認為,他收藏的一隻綠郎膽瓶要比紅寶石膽瓶更難得,更珍貴。因為這種偶然爐溫下變綠的膽瓶非常稀有。“在燒制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個瓶上,有大部分是紅色的,上面有部分位置是綠色的,像這樣通體都燒制成綠色的非常難。”

  瓷器表面顏色也往往是判斷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比如說,紅釉從明中期開始至清康熙年間都一直是空白。如果有人拿一件“大明萬歷年制”的紅釉器件,則肯定不對。

  在歷史上,康熙皇帝為了要燒制像大明宣德年間的紅釉瓷,則命令景德鎮窯工一定要想辦法做到,結果許多窯工因沒有燒制成功而被殺頭了。其中一個窯工為了燒制紅釉,跳進了窯口,以身殉窯,才燒制出紅釉。后來也就有了“祭紅”的說法。

  到清早期,還出現了粉彩,主要是為專門燒制官窯而使用的。這些都是判別瓷器真偽的重要依據。

  斷代是學識,辨異是經驗

  黃金源把將近60年的收藏經驗向讀者和盤托出。他介紹,判定藏品的真偽,首先是看器型,每個時代的器型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特點。

  還有就是看瓷器制作技術的發展歷程,隻有符合當時的制作工藝才可能是真品。什麼時候有釉彩,什麼時候出現釉下彩,什麼時候出現粉彩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判斷真偽的依據。比如,在一件宋代器型的瓷器上出現了粉彩,肯定也不對,因為粉彩到清康熙朝才出現。

  黃金源先生經常告訴收藏愛好者的一句話是:斷代是一種學識,辨異(即辨別真偽)是一種經驗,價格則是一種人為。

  而怎樣才是科學地判別藏品價值的方法?黃金源說,在業內,經常的做法是通過比較來定價。首先看藏品是不是官窯,是不是當時的藝術代表?如果是,再看藏品的品種和工藝水平。例如,其它條件相同的藏品,瓶就比壺貴一點,壺比碟貴,碟又比碗貴。

  判定藏品價值的另一個因素是多寡,這又往往和藏品的年代有關。同樣檔次的藝術作品,為何往往年頭遠的會貴,因為年代較遠的,其存世量往往會越少。

  黃金源說,景德鎮瓷器身上有許多自身的特點,這是區別於其它窯口瓷器的重要依據。其它地方瓷器達不到景德鎮瓷這樣精細,瓷質也達不到景德鎮瓷的密度和硬度,在畫工用料上,景德鎮瓷也比其它窯要好。

  品景德鎮瓷

  明永樂影青碗

  (1403—1424)

  珠山窯影青碗,高7厘米、直徑17.3厘米。永樂四年(1406年)十月“丁未條記”中記載: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結素瑩然,甚適於心。因此景德鎮珠山官窯的窯工為了迎合永樂帝的喜愛,燒制很多甜白與精美的影青瓷。

  黃金源品評:此碗一眼看上去很像是北宋影青,其實細心分析有很大差別。首先從骨胎分析,北宋影青是用一元配方,而明永樂是用二元配方,燒瓷的溫度可以提高而不變形,因此胚胎可以拉得薄、透光感更強。而北宋的口邊薄、向下漸厚,這是為了抗高溫,減少變形,因此厚薄相差很大。還有山永樂的胎土淘練更為細密,密度大。此碗外底為細砂平底並有飯焦濃黑斑點而有油質感,而圈足亦比北宋影青高,在工藝上北宋的較為隨意粗獷,明永樂的更細致嚴謹,刻花秘而不亂,淨裡淨外,內外明淨如鏡,體現了明永樂官窯的嚴謹風格。

  清康熙郎窯紅寶石膽瓶

  (1662—1722)

  紅寶石膽瓶,高30厘米,口徑3.2厘米、底徑10.4厘米。此瓶小口直頸,頸肩之間有炫紋一道,向下漸大,形成懸膽式瓶型,故呼之為膽瓶。

  黃金源品評:紅釉像紅寶石一樣紅艷,與其他紅釉相比,大有鶴立雞群之感,實為郎窯精品。

  清康熙蘋果綠搖鈴瓶

  (1662—1722)

  蘋果綠搖鈴瓶,高20厘米、口徑3.2厘米、底徑10厘米。

  黃金源品評:蘋果綠釉是在燒豇豆紅時紅銅釉在偶然的爐溫變化下變成蘋果綠色,有的會燒出紅色中一塊綠斑,有時綠中有塊紅斑,難得這個器物整體是蘋果綠色,這種蘋果綠有一種清淨的感覺,燒豇豆紅的時候,整件器物豇豆紅色是正常的,這無心之得實是難能可貴。

  清康熙綠郎膽瓶

  (1662—1722)

  綠郎膽瓶,高27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7.5厘米、腹徑11.6厘米。

  黃金源品評:綠郎是因為紅銅釉在偶然的爐溫下變成綠色,膽瓶全身布滿細碎冰裂紋,深綠色蔥翠亮麗,在冰裂紋下折射出光澤,這就是俗語說的蒼蠅翅。綠郎窯非常稀有,歷來被視為珍品。

(責編:董子龍、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