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當代藝術20年”平行展現場。
“幻真的宇宙——2013威尼斯鐘飆藝術現場”展覽。
焦點1 成本究竟幾何? 參展花費幾百萬至上千萬不等
邀請下來了,但如何籌集到參展經費則讓肖戈頭疼,“2月19日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平行展是要交入圍費的。只是當時我爸爸有這個創想,我想把它實現。究竟辦展過程中會花掉多少錢,我也不知道”。
找贊助、找合作,肖戈說也許是無知者無畏讓自己一步步走了下去,但在威尼斯辦展絕不是一筆簡單的生意。無論是國家館,還是平行展,擺在它們面前的是眾多的支付環節。場租、看管、保安、保潔,甚至小到在高空挂下作品,“意大利方面規定必須要有執照才能高處作業”,這些細小的支付環節讓張瑋他們都很錯愕。
對於威尼斯展上要燒掉多少錢,國內策展人對此還略顯避諱。但通過方振寧和肖戈的講述可以得到大致情況。方振寧曾經策劃過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中國館,其中100萬元場租費是文化部的撥款,此外再加上作品運輸、布展、宣傳、制作畫冊、組織現場學術活動等環節,“我們那一屆估計花費近400萬元”。
而肖戈所策劃的平行展則需要全盤自主籌劃資金,其中平行展入圍費是2萬歐元+21%的稅,總計為2.42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0萬元)﹔六個月的場租根據場地大小為100萬至400萬不等。再加上此后的各個環節,在威尼斯上辦場展覽少則四五百萬,多則上千萬。
其中,王林策劃的平行展“中國獨立藝術展:未曾呈現的聲音”因其龐大的規模而需撬動更多的資本。王林指出,該展展場是一間廢棄的軍械庫,其場租就是近5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為400萬元,而整個展覽的經費預算大約為2000萬元人民幣。高額的參展費,讓王林所策的展覽一度陷入了“每位藝術家要收取10萬元參展費”的輿論風波。
焦點2 如何籌集資金? 公司給贊助,藝術家回饋作品
龐大的資金量面前,都需要平行展策展人團隊自主籌集。同樣,中國館盡管有國家保障了場租費,但此后的費用也需要策展團隊自己解決。為此,本屆國家館策展人王春辰也有了策展生涯中首次找贊助的經歷。
那麼,資金如何而來?
陷入“向藝術家收取參展費”風波的王林告訴記者,展覽“未曾呈現的聲音”沒有向藝術家要參展費,其所有費用由一家文化公司贊助,而該公司將免費收藏參展藝術家的1-2件作品,作為長線投資回報。國家館和平行展經費通用的解決模式大抵如此——找贊助、找合作,作為回報,贊助商收取藝術家的作品。
記者了解到,“心·跳”展的贊助方為河北恆岳雕刻藝術集團有限公司,其創辦人趙淑紅也算是位藝術人士,她還擔任了河北曲陽雕刻學校校長,此次也帶了裝置作品《時速520公裡》在“心·跳”展中亮相。
“大家都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贊助,作為策展人我們會跟藝術家說希望能提供作品讓贊助方收藏”,張瑋強調這些因為展覽而交換的作品是不會進入市場交易的,而只是放在機構內進行展示。
而方振寧表示,某些出現在威尼斯的中國項目,參展藝術家也會卷入找贊助的事務中。為此,有活動能力、或有畫廊經紀的藝術家更容易進入這個“金錢威尼斯”的江湖曾一度飽受質疑。
藝術評論家呂澎告訴記者,贊助商收藏作品還算正常,但如果要收取藝術家參展費或者是藝術家自找贊助費用,則是極端惡劣了,“對於我們國家出現在威尼斯上的某些展覽,藝術家找不到錢就不能參展,這肯定會喪失藝術選拔的公正性和藝術性”。
焦點3 效益有多大?
價格提升,地位提高,只是見仁見智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藝術家用作品換來的參展機會對於其本人和策展人來說,效益究竟有大?在接受採訪時,無論是肖戈還是方振寧都認為威尼斯這個平台的回報率還是很可觀的,甚至20年來都是如此。
回溯20年前,中國前衛藝術家的散兵游勇首次登上威尼斯這個舞台,當年的他們在威尼斯的境遇與藝術家的想象有很多落差。方力鈞在向記者回憶時便談到,“當時,我們語言不通,窮,也沒有展覽經驗,不知道布展等各類問題。奧利瓦、栗老師都是搞批評的,沒做過畫廊,也沒有經驗。第一次應該說挺狼狽的,不知道規則、不知道日程,跟現在比起來很業余”。
即便沒有經驗,通過這個舞台的“發聲”,中國的波普藝術和玩世主義在國內積聚多年的能量還是在威尼斯得以爆發,中國當代藝術群體開始逐漸為國際關注。這種利好具體到藝術家個體來說,就是越來越多的國際展事邀約而至。比如方力鈞在20年前亮相威尼斯后,他打哈欠的光頭登上了紐約《時代周刊》的封面,其作品也隨之成為國際國內藏家追捧的寵兒。在進入新世紀后,方力鈞的作品更是拍出千萬元,他與張曉剛等並稱為“當代藝術F4”。
這種鍍金般的效應20年后依然有效。
比如,威尼斯策展的經歷讓方振寧的國際機會增多。比如,眾多中國平行展在展覽期間即使無法吸引觀眾,無法有媒體聚焦,但畫冊仍可以留在威尼斯圖書館。這些平行展也獲准使用威尼斯官方LOGO,具有合法性。
而反饋到國內短視的資本市場上,效益則更明顯。
2011年藝術家蔡志鬆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為《浮雲》。一年后,在保利2012年春拍上,蔡志鬆估價為300萬-400萬元的作品《威尼斯浮雲》(拍賣作品是5件組作《浮雲》中的一件)以690萬元成交,這件拍品也創下了中國內地雕塑家個人成交紀錄。“蔡志鬆這件作品能創新紀錄,肯定與其參加雙年展有關系”,方振寧認為威尼斯雙年展的品牌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只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如今在威尼斯的國際地位收益如何,卻是仁者見仁的。
盡管在開幕前,眾多中國平行展的亮相,讓王春辰等人覺得並不是壞事,“畢竟眾多中國項目的參與能更多地體現中國藝術面貌”。然而,開幕后很多中國平行展卻僅淪為國內藝術界一場自娛自樂式的狂歡。
方振寧說,雖然中國平行展扎堆,但聽不到國外對此的聲音,“中國藝術家希望把在國內不能發泄的帶到威尼斯,以為威尼斯是藝術的天堂。但其實不是,有很多作品、行為藝術都被威尼斯方面禁止了。”而呂澎則不願多談,“‘暴露了中國當代藝術所有問題’這句話就夠了”。
■ 他國案例
新加坡不堪費用重負退出
此前新加坡方面因為花費大、受惠少而宣布退出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該消息傳出后令新加坡藝術家相當震驚。新加坡新聞、通訊及藝術部部長解釋稱,新加坡自2001年起已參加了六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而每次參展的花費約75萬新幣,最近一次隻有一名藝術家和一名策展員參展,更是花費了國家藝術理事會85萬新幣。相較之下,國家財政去年給整個視覺藝術領域的撥款雖然隻有178萬新幣,卻讓超過135個藝術家和視覺藝術團隊受惠。
不過,這個案例從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畢竟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項目是代表國家,很多國家都會主動承擔全部費用。(記者 李健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