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和夫人潘素
青年張伯駒
原題:紀念一位散淡的文人
北京后海銀錠橋往西不遠,南沿26號的一家民宅並不引人注意,隻有門樓左側磚牆上一塊新裝不久的石牌提醒路人,這裡是“張伯駒潘素故居”——在后海的眾多名人故居中,這個小院鮮為人知。見面約在上午九點,此時銀錠橋下的人力車夫已經開始排隊等客,后海正准備迎來新一天的喧囂。接受採訪的故居紀念館館長樓開肇是張伯駒的外孫,他和母親——張伯駒的女兒張傳綵以及父親樓宇棟一起居住在這裡。
故居坐南朝北,有東西兩個不寬的跨院,東院南北四間房,西院北房五間。1956年,張伯駒和夫人潘素住進這座不太規整的小院,直至去世。樓開肇說,建立故居紀念館就是要向世人介紹、展現一個全面的張伯駒。籌建多年后紀念館得以在2011年6月正式啟動,雖然目前仍有許多工作尚未完成,但已經是一個好的開端。張伯駒夫婦在這座最后的寓所裡,創建了琴學傳習社、庚寅詞社、北京書法研究社、京劇基本研究社、中山書畫社,倡議成立了韻文學會等,並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館等單位捐出了陸機《平復帖》等百余件頂級書畫文物。他所言“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序,則是予所願也!今還珠於民,乃終吾夙願!”在紀念館網站首頁醒目展示。
名門公子 鐘情書畫
張伯駒,1898年生,字叢碧,別號“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常自稱“中州張伯駒”。6歲時過繼伯父張鎮芳(袁世凱表弟,曾任署理直隸總督、河南都督),與溥侗、袁克文、張學良並稱為“民國四公子”。
張伯駒幼年入私塾,又接受新學教育,小學畢業后跟隨父親來到北平,1917年從中央陸軍混成模范騎兵團畢業,后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職,做到旅長。又因不滿軍閥腐敗生活而離開軍界,協助父親打理銀行業務,但對銀行事情不感興趣。1927年,他開始收藏字畫。張傳綵說,父親在長輩眼中其實是個叛逆者、敗家子,但家人對此無奈,隻好隨便張伯駒自由選擇。
談及張伯駒的收藏,人所熟知的是他向溥儒三購《平復帖》以及賣宅購買《游春圖》的往事。
《平復帖》是晉代陸機真跡,是我國存世最早的書道瑰寶。經過有序流傳,《平復帖》在清末民初年間轉至舊王孫溥心畬手中。1936年,溥心畬舊藏唐代韓幹《照夜白圖》經古董商人流失海外,張伯駒挽回不成,十分惋惜。為避免重蹈覆轍,張伯駒三次向溥心畬求購《平復帖》,終於在傅增湘的幫助下以較低的4萬元價格購得。他曾在《陸士衡平復帖》一文中說:“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夙願,亦吾生之一大事。而沅叔(傅增湘)先生之功,則更為不可泯滅者也。”
日本宣布投降后,溥儀帶到東北的書畫文物比較集中地在市場上出現,張伯駒找到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提出收購流散文物的建議,並主張“寧收一件精品,不收若干普通之品”。范仲淹《道服贊》卷是宋人著名墨跡,張伯駒認為極富收藏價值,后經故宮理事會討論,理事胡適、陳垣等認為價錢昂貴拒絕收購。張伯駒焦急之下自己舉債購買了《道服贊》卷,事后他不無感慨地說:“蓋胡適於此道實無知耳。”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有重要歷史價值,張伯駒得知古董商人馬霽川收有此圖,擔心被販賣海外。他認為這樣珍貴的作品個人不宜收藏,希望故宮能買下此卷,並以故宮名義致函古玩商會,告知此卷不准出境,然后才好談價錢。故宮表示經費困難,不願收購,同時也不願致函古玩商會。因屢收書畫巨跡,此時的張伯駒已經手頭拮據,無奈之下他隻好托人溝通,並賣掉原購李蓮英的一處佔地15畝的宅院和夫人的一些金銀首飾,自購《游春圖》。此后南京政府張群願出高價購買,張伯駒拒絕相讓。
1952年,張伯駒以購時原價將展子虔《游春圖》讓與故宮博物院。1956年,張伯駒潘素夫婦又向文化部做了一次捐贈,文化部的褒獎狀中寫道:“張伯駒、潘素先生將所藏晉陸機《平復帖》卷、唐杜牧之《張好好詩》卷、宋范仲淹《道服贊》卷、蔡襄自書詩冊、黃庭堅草書卷等珍貴法書等共八件捐獻國家,化私為公,足資楷式,特予褒揚。部長沈雁冰。1956年7月。”此舉一時間引起文化界震動,這些作品也成為故宮博物院“珍寶中的珍寶”。
溫文爾雅 散淡文人
張伯駒長於書畫鑒定,自身也研習創作,他獨具風格的書法作品被稱為“鳥羽體”。夫人潘素在他的影響下成為名重一時的青綠山水畫家。張伯駒與京劇界名角交往深厚,早年向余叔岩學戲並協助余叔岩完善戲詞音律,此后的余派傳人多經張伯駒指點。張伯駒還精於詩詞韻文,出版有《叢碧詞》、《春游瑣談》、《春游詞》、《霧中詞》、《紅毹紀夢詩注》等。
劉海粟在回憶張伯駒時曾說:“叢碧詞兄是當代文化高原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姐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劇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1937年,張伯駒過40歲生日,為河南賑災義演《空城計》,張伯駒主演孔明,楊小樓、王鳳卿、程繼先、余叔岩等名角給張伯駒這位票友配戲,轟動一時。
正如當年《空城計》中諸葛孔明所唱“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散淡”二字也是對張伯駒最合適的概括,這從諸多友人的回憶中可以略見一斑。
王世襄曾向張伯駒借閱《平復帖》,堪稱當代文化史上的一段美談。王世襄一直想要研究《平復帖》,但想到東西太過珍貴,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張伯駒家看上一兩次。沒想到剛一提出請求,張伯駒即回答:“你拿回家看去吧。”《平復帖》在王世襄家放了一個多月,王世襄后來根據著錄才完成《西晉陸機〈平復帖〉流傳考略》一文。然而這段往事若不是后來經王世襄口中說出,則無人知曉。
周汝昌對張伯駒的印象是“溫文爾雅,毫無俗氣”。他曾回憶說:“我到了張先生那裡,我不理張先生,張先生也不理我,我就坐在大客廳的外間,我願意干什麼就干什麼,我要回學校了,也不告辭……一絲沒有俗氣、一絲沒有富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