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泥土融為一體的木質馬車
本報訊6月8日,在我市舉行的第八個文化遺產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室內考古開放日活動”中,60位市民走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室內考古發掘工作現場,與2300年前的戰國晚期墓葬面對面。泥土中依稀可見的紅色漆物、棺木中因氧化發黑的銀器,以及一具具有待考証身份的遺骸,讓市民零距離了解文物從墓葬出土到室內考古發掘所經歷的全過程。
在本次活動中與市民見面的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墓葬群出土的部分正處在考古發掘階段的馬車和棺木,尚未與泥土分離,為戰國晚期西戎的貴族墓葬。據介紹,為確保將這些挖掘出的器物“毫發不損”地挖掘出並運送到蘭州,先用石膏將出土器物連同墓葬中的泥土整體包裹起來,再用槽鋼托底,整體吊運。抵達蘭州的考古研究所后,再將石膏去除,並進行保濕等處理,使出土器物與原墓葬中的環境相似,以便進一步進行考古發掘和修復。以與市民見面的馬車為例,連同一起運輸的泥土竟重達約13噸。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06年以來對馬家?墓地進行長期發掘,經考古勘探已發現60余座墓葬和祭祀坑。2010年起,開始對馬家?出土的金屬文物及現場提取棺木進行實驗室保護修復與研究。經過科學的保護與修復后,真實地還原文物的本來面貌,從根本上解決了文物的保存問題並達到陳展要求,從而使這些珍貴文物得以有效利用,使這些金屬文物的制作工藝、裝飾工藝等信息得到全面的揭示和保護。
在現場參觀活動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舉行了關於馬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的匯報講座。當天的開放活動受到了市民好評。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物館專業的學生孫志超說,他是全班十多個報名的同學中被選中的兩人之一,感到很幸運。能夠親臨考古發掘現場,這是在書本和課堂上不可能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