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畫像石“大片”,夢回漢朝--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觀畫像石“大片”,夢回漢朝

2013年06月08日09:22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山東漢畫像石匯編》

傅惜華、陳志農編輯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2年12月

定價:298元

□書評人 駁疑思

漢畫像石,是指漢代工匠雕刻在塚墓、祠堂、門闕、棺槨等上以石為地的繪畫浮雕,既是珍貴的金石考古標本,又是凝結中國古風美學的藝術品﹔是魯迅畢生所愛,也被翦伯贊稱為“最具體、最真確的繡像漢代史”。古文化學者傅惜華先生從1943年起從事漢代畫像石墨本(拓片)搜集整理工作。1950年,傅惜華欲將私人收藏與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藏千余幅畫像石拓片,結合畫家陳半農先生摹繪部分線描圖,按出土地點歸類整理成《中國漢畫像全集》。可惜隻完成了初編、二編(專收山東各地資料),項目擱淺。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山東漢畫像石匯編》便是以陳半農珍藏的《中國漢畫像全集》初編、二編為藍本重編而成。全書分上下編,全部為珍稀拓片,並無長篇大論,其工作與意義正如傅惜華寫於1949年的導言所示,“考訂名稱,略注題材,以地分屬,草為敘錄,輯成圖譜,聊以備治古文化史者之參考。”

談及此書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先明確畫像石的歷史意義與美學價值。由於漢代人信奉死亡隻不過是生命開啟另一段旅程的必經過程,厚葬之風盛行。墓室、祠堂等建筑自然成為此生與來生的“中轉站”,雇主與工匠試圖將其營造成一個現實與想象融合的“完美世界”,畫像石也就成了“裝修”基礎與精神載體。因畫像石材質堅固,歷經多年滄桑得以留存,這些石刻呈現的“世界”又變成當代考據漢代社會生活、歷史思想最直觀的資料。美國藝術史學者巫鴻就曾通過考據武梁祠畫像石指出其與司馬遷《史記》互為印証。再具體到美術史范疇,畫像石又是漢代美學最豐富也最典型的“代表作”,盡顯中國美術史上罕見的古拙、大氣,生動與力量。

考古與藝術史界有“漢畫像石人物看山東,山東看武氏祠”之說。我們曾用過的中學課本裡出現的大禹、神農等形象,均出自武氏祠畫像石刻,足見山東漢畫像石之地位。而《山東漢畫像石匯編》則是這一領域最完整的資料之一。縱覽全書,漢畫像石堪稱包羅萬象,傅先生將題材分為三類:神話類(下分宇宙現象、神仙靈異、奇禽怪獸等三屬)、故事類(分歷史、聖賢之屬)、人事類(起居、行旅、農作、漁獵、戰爭、宴享、庖廚、百戲、禽獸、鱗介、建筑裝飾等十一屬)。巫鴻則在他的基礎上給出了更深刻的學術分析,《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從圖像學入手,把畫像石最常用的上中下三段式布局,總結為天界、仙界與人間,並指出這就是當時人心中三位一體的“宇宙”,從中洞見漢代文化學與社會學成就。

實際上,拋開學術研究,作為漢代“民間藝術”存在的山東畫像石還閃爍著親民的魅力。天外飛仙與歷史人物,神魔靈獸與家禽牲畜,軍事戰役與婚喪嫁娶田園漁獵有秩序地排列在畫面裡,其高超的敘事手法與超凡的想象力用今天的視角看來,竟與電影頗為相似,更像是一部部跨越時空的史詩大片。下面讓我們通過幾個“鏡頭”夢回漢朝,回到那個神秘而又生機勃勃的時代。

動作片·武斑祠畫像石“荊軻刺秦”(書中462頁)

“荊軻刺秦”題材多次出現在漢畫像石上。盡管當時的工匠並不知道后來法國攝影家布列鬆的美學理論,卻深諳“決定性瞬間”的創作原則,幾乎都選取了荊軻將匕首向秦王奮力一擲而未中的一霎。畫面看似簡單卻內容豐富緊張刺激,完全符合《戰國策》、《史記》的記載:左邊被侍醫夏無且抱住的荊軻怒目叱喝,雙手揚起顯然已擲出匕首,而這最后的一擊未果,匕首釘入柱內。右邊上方是驚恐萬分的秦王,在他與柱子之間有兩個很有趣的細節——空中是被扯斷的衣袖,地上打開的盒子裡裝的是荊軻獻上的樊於期首級。秦王下方應是被這一場景嚇癱在地的秦舞陽,而最右則是持兵刃待上前護駕的衛士。這一典型瞬間畫面恰好可串起“刺秦”的整個過程,而圍繞柱子左右傾斜的構圖,主體人物夸張的動作,加上飛揚的荊軻頭發及匕首紅纓,讓靜止的畫面具備了速度感和時間屬性,猶如電影鏡頭語言中動作戲的定格慢放。

(責編:魯婧、張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