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物館協會的負責人安雅·沙路史克介紹:“德國的19所博物館在12日共同發起了一項‘推特直播’線上活動。人們在外面可以通過推特直接了解到博物館內正在進行的現場活動。我覺得這個活動是對今年主題的一個非常好的詮釋。因為我們在推特發布的內容是關於歷史的,而推廣的方式則是現代社交網絡。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鎖定了現在甚至未來的參觀者人群,我也希望借此能有更多人走進博物館。”
根據簡介,這次推特活動的小標題叫做“這裡,當下”。在同一時間內,每個人在家中標記各自的位置並轉發消息,在整個德國的電子空間內形成一種“交響樂”的效果。發條微博都能夠激發出些許詩意,也許這就是被現代化生活沖擊卻依然不死的浪漫主義精神。
在過去的認知當中,博物館只是一個保存過往時光的象牙塔,但現在,德國博物館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資源,開始著眼於一些當前的社會問題,並在國民意識的重構方面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目前,德國大城市當中的移民比例已經達到40%。如何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德國社會,並且保留各自文化的獨特性?針對這個問題,德國博物館協會推出了一個長效的專題項目,通過“收集、展示、傳播”的方式,關注移民人群的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專題項目負責人薇拉·諾伊基興介紹:“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個項目是2012年發起的,要持續到2015年,一共三年時間。項目針對的移民群體有這麼幾個:一個是母親,移民一代的母親一般來講很可能都不會說德語﹔第二是青少年群體﹔第三是在工廠或公司工作的人群﹔這個項目是博物館和移民組織合作實施的,同時德國內政部也給予了一定的經費支持。”
一方面,博物館致力於讓更多人了解接納移民群體,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融合過程中特有民族文化的不斷流失,諾伊基興說:“我們有關於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項目,當這個群體走進博物館時,他們感覺重新意識到了自己的文化。人們可以暢所欲言,講述各自的經歷,最終獲得一個混合的人生集合,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十分重要。我們需要意識到,德國文化不是單一的,而是受很多文化影響形成的。這只是意識過程的一部分,我們希望,博物館能夠一直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
德國博物館的運營經費主要由州、市政府劃撥,部分由聯邦政府或私人提供。在歐洲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博物館無疑會受到波及。沙路史克表示:“很多博物館被迫縮短開放時間,有的減少展覽舉辦量。德國的博物館主要依靠公共財政,當稅收不足時博物館隻能節約開支。同時,和德國相比,其他國家的國民對於博物館事務的參與度更高。比如英國和美國有龐大的志願者服務基礎,德國雖然也有志願者,但比例非常小。”
盡管面臨許多困難,沙路史克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開放平台,它為了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一個基礎,讓人能夠從歷史生根,從而著眼於將來。我覺得,博物館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有很大作用。有一點非常重要:人們認識歷史,從對歷史的知覺中捕捉當時的情境,就有可能將其推演到未來的變化發展中去。”
博物館是歷史的見証者,同時也在不斷地創造歷史。在未來,它將更多地承擔起開物前民的重任,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