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趨勢觀察2013:回到未來(二)--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博物館趨勢觀察2013:回到未來(二)

隨著高等教育費用及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教育投資與就業前景之間的不對等關系日益突出。◆找尋能夠幫助博物館向不同水平學習者推廣博物館資源(藏品、數字資源、專業技能等)的潛在合作者。
2013年05月30日08:3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三、學歷多樣化——博物館與正式教育能融為一體嗎

  隨著高等教育費用及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教育投資與就業前景之間的不對等關系日益突出。盡管就目前而言,學歷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來就業與收入,但這種關系在運輸、醫療服務、汽車修理、制造業等很多行業中已日趨薄弱。目前的形勢促使教育人員與學習者都更注重能力的培養,而非過去一味強調學時和學分。同時,各類在線教育大量涌現,網絡資源共享與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這都為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需要決定個性化求學途徑創造了條件。於是,很多人選擇了課堂教育與自主網絡學習相結合,甚至完全通過虛擬課堂自學的模式接受教育。

  在線學習的興起也促使“數字徽章”這種新學歷模式的誕生。數字徽章是一種激勵學習並對所學知識進行認可和評估的形式,可張貼在電子簡歷、個人網站、人才數據庫上,點擊徽章圖像即可進入學習成果的介紹頁面。因此,20年后的簡歷可能會與今天的大不相同,各類數字徽章將取代今天我們在白領簡歷上看到的最醒目的內容(如畢業院校等)。這些“微學歷”的獲取途徑五花八門,課堂學習、在線課程、自考、實習經歷……不勝枚舉。那麼,博物館在未來簡歷的內容構成中會扮演何種角色?

  對博物館而言:

  ◆當任何在線、非在線學習都能轉變為職場公認的學歷時,博物館將從正式教育體系邊緣走向主流。數字徽章等各類認可體系為博物館開辟了機遇之窗,博物館大可利用數字資源、教育人員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並對這些學習成果進行認証。博物館目前已經提供了很多培訓項目,如在職教師培訓等,証書的多樣化和單項化也有利於提高博物館此類培訓的價值和影響力。

  ◆博物館應意識到,無論博物館自身是否決定提供有組織的數字教育活動,都會有第三方將博物館在線信息用於其公開或商業課程。博物館應如何監控此類資源盜用現象?

  ◆博物館需對其數字資源制定合理的商業模式,並對教育工作人員和學生做好解釋工作。很多人認為這些資源本應免費,但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和闡釋工作需要成本,如何解決二者的矛盾也是博物館需考慮的問題。

  ◆找尋可行的商業模式、保証內容與教授質量、確保証書的可信度將成為未來多種數字學習模式需面對的三大挑戰。一直以來,公眾對博物館員工的專業水平及信息的真實性給予了極大的信任,這至少為博物館解決了三大挑戰中的兩個問題。

  ◆博物館與高校教育緊密相關。如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放棄傳統的大學教育,博物館需思考如何吸引這部分年輕人群體。

  給博物館的建議:

  ◆對博物館的數字資源進行編錄,考慮如何將這些資源應用於在線課程,確定由博物館本館人員還是外聘第三方來對這些資源進行設計和管理。

  ◆找尋能夠幫助博物館向不同水平學習者推廣博物館資源(藏品、數字資源、專業技能等)的潛在合作者。

  ◆對當地人才市場,社區內培訓與雇佣需求之間的缺口進行考察,考慮博物館在使命范圍內可利用其獨特資源填補哪些專業培訓方面的空白,獨立完成還是與他人合作。

  ◆優先考慮大學生觀眾群體,嘗試通過與大學、其他在線教育平台合作,或為這些平台提供輔助服務的方式與大學生群體建立關系。

  ◆考慮博物館實地場館的教學優勢。數字徽章和虛擬教學並不是“微學歷”的全部,分散式面對面學習及現實生活中的學習體驗也是其重要部分。博物館能成為校園分支的一部分嗎?博物館能提供實習和其他形式的暑期培訓機會嗎?那些以虛擬教育為主的學習者也需實地空間來與指導者或其他同學交流,挖掘更多信息源。博物館已經為“在家學習者”提供了這樣的場所,它完全有能力填補高等教育中的這一角色空白。

  四、萬物相聯——互聯時代的藏品與空間互動性

  “物聯網”是指將物體、空間與數字信息緊密相連的網絡。數據本身已不再能滿足公眾需求,而“物聯網”能通過感應器、發射機等設備將物品與網絡相連,實現信息交流並觸發相應操作。據專家預測,截至2020年,將有1000億台設備實現互聯,每個設備對應一個單獨的數字身份或IP地址。其中,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對機器)通訊方式將佔據主導地位,定位技術和NFC(近距離通訊技術)也讓M2M功能更加強大,其中,智能手機、腕帶、外科植入物等機器將被人類隨身攜帶。感應器可採集的數據無所不包,如溫度、方位、運動、損耗、頻率等,然后處理並分享至數字網絡,另有機器會接到指令對這些數據做出反應。

  如今,全球定位衛星、社交網絡、因特網已能讓我們方便地找尋附近的博物館,博物館開放時間,網友對其評價等信息。室內GPS導航技術更在博物館中大展所能,不僅解決了展廳內路線找尋的難題,還實現了觀眾信息交流及展品互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已將展廳平面圖嵌入Google地圖,觀眾可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GPS順暢地從室外進入博物館內進行參觀。

  對博物館而言:

  ◆互動展品與互動展示模式是博物館互動展覽的自然延伸,定位設備也是博物館路線指引的自然延伸。

  ◆由於M2M通訊技術由一系列精密復雜的感應器構成,這些感應器可監測藏品環境狀態,緊急狀況時(如發現表示某藏品材料發生腐爛的化學物質)能觸動反饋機制,也可附著在外界藏品上,隨時向原機構發送藏品定位等即時數據,因此,這種技術將為藏品保護、儲存和保管方式帶來新變革。

  ◆M2M技術還可用於博物館安保工作。可讓本館員工佩戴內嵌生物統計指示器的監視器,以此對其所進入的空間、所接觸的設備和數據進行監控。

  ◆以定位設備為基礎的“鄰近營銷”可成為博物館推廣的新手段。相對傳統推廣活動,M2M技術隻需少量的成本就可幫助機構向顧客的移動設備端發送量身定制的信息。例如,博物館商店可識別商店附近的觀眾,並向他們發送信息,邀請他們前來購買聖誕禮物或為其配偶挑選生日禮物。

  ◆多年以來,博物館一直在嘗試測算精確的觀眾參觀數量。如今,這種新技術不僅能幫助博物館統計在館的觀眾人數,還能記錄他們的參觀路線、停留時間,甚至還能拍攝下他們對不同展品的反應。我們還需思考,由於隻有部分博物館有財力引進此類新技術進行數據搜集、分析,並最終應用於決策制定,這是否會進一步拉大不同博物館之間的差距?再者,今后展品的選擇應基於審美和專業的需求,還是參照這些冷冰冰的數據?

  給博物館的建議:

  ◆在制定技術設備長期規劃中,考慮博物館是否要跟隨M2M風潮,如何實施,目標是什麼。如有可能,制定wifi(無線局域網)、監控傳感器、軟件等常用基礎設施的長期投資計劃。

  ◆考慮M2M技術如何在提高觀眾展廳內體驗的同時,穿越博物館物理高牆,連接館外藏品與方位信息,搜集公眾在博物館附近街區接受服務的情況。

  ◆參與探索這些技術在倫理道德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尋找相關社會與歷史范例。

  (Elizabeth Merritt、Philip M. Katz著,李慧君編譯)

(責編:魯婧、赫英海)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