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名街保護成為社會共識--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讓名街保護成為社會共識

張 杰

2013年05月30日08:36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自1982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來,作為我國遺產保護的重要制度和實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到2012年,我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已有118座。2010年12月,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檢查的通知》,隨后在2011年對31個省市的5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了重點抽查。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各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數量、范圍是否發生了變化,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情況,以及相關法規制度的建設、保護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等。

此次檢查發現,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很多歷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的政府對歷史文化保護區尚未編制符合法規要求的保護規劃,也沒能及時建立和健全相應的地方法規和管理制度﹔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實施的過程中過度依賴市場﹔街區的歷史真實性破壞較為嚴重,有的甚至已經蕩然無存。

在歷史文化街區被無端拆除、改造的同時,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地方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為了刺激地方經濟,打著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幌子,不惜籌措巨資打造所謂“古城”。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很多規劃設計、策劃等違背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常識。

無疑,在此背景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對我國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由於“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一開始就十分注重評選標准的綜合性,歷史要素、文化要素、保護狀況、經濟文化活力、社會知名度以及保護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都被涵蓋其中。同時,“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還很好地堅持了專家推介和社會投票相結合的程序,將評選活動的專業性、前瞻性和群眾性結合在一起,極大地激發了社會和地方政府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積極性。這對如何應對目前全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面臨的尷尬局面是一個重要的啟發。我認為,我們應該認真總結經驗,從理論的高度去認識其中有規律性的東西,使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與保護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在名街申報的過程中,很多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門積極與專家交流,聽取意見,按要求認真准備相應的材料,因此對自己的城市和歷史街區的價值有了更深入、更系統的認識,也逐步確立了正確的保護觀念和較為有效的保護方法。

在社會評選的過程中,廣大民眾有機會較深入地了解自己所關注街區的歷史、文化和遺產價值。在每屆評選結果公布之后,主辦單位還積極通過展覽等形式在國內外進行宣傳,促進文化交流,使整個活動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帶動了更多的地方政府和社區參與申報活動。

遺產保護不能只是少數專家學者的事,要使之成為一種積極的社會實踐,就離不開廣泛的宣傳與群眾教育。其實,這一點已經成為很多地方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經驗。比如在澳門歷史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澳門行政特區有關部門就招募了很多志願者,對遺產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行宣傳﹔在申報成功后,又組織志願者和專業人士舉辦各種培訓班,宣講遺產的獨特性和保護的必要性,還鼓勵相關人員參加文化導游工作。由此可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自評選以來摸索出的一套保護模式,值得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中借鑒,它至少對我們現行的做法是一個重要補充。

由於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評選是社會、專家和政府共同參與的過程,對相關政府和社區來說,參與就是對所申報街區的保護向全社會做出的一種庄嚴承諾。所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冠名本身就成為了一種“契約”,它是各方達成的共識。這實際上也推動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而地方政府要使自己申報的街區能夠成功冠名,就會對所申報街區的保護進行一定投入(不少地方的投入還相當可觀),也會相應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包括對需要保護的建筑建立檔案、挂牌標示,整治街道環境,維修歷史建筑,開設展覽館等。同時,在申報的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還在社區內外進行宣傳,鼓勵居民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

可以說,“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我國現有的名城保護制度外,又開辟了一條積極有效的保護途徑。目前,入選的幾十條“名街”已自發成立了“名街保護同盟”,為探索名街保護、利用、文化傳承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開展經驗交流等提供了共同的平台。

五年來,入選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可以說覆蓋了我國歷史文化城市中歷史文化價值最高、保護狀況最好的街區。入選街區的類型也從繁華的大都市延伸到了偏遠的古鎮,這說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意識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類型的街區的申報和最終入選表明整個社會對歷史街區遺產的理解日益深入和豐富,這反過來也會促使專業人員從理論上思考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內涵和外延,以及相應的保護對策。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及其產生的名錄將成為我國城市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隨著入選“名街”的數量增加,如何將這些街區繼續保護和利用好,以及結合其所在城市的具體情況,摸索各自的保護模式將是工作的重點。另外,加強社會和專業監督也是“名街”保護和利用不可或缺的過程。我們也衷心地希望,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管理能為我國城市遺產保護制度的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副主任、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歷史城鎮與村落科學委員會執行委員)

(責編:魯婧、赫英海)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