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當代藝術是什麼樣子?是以時間來定義,還是以形態或者觀念來劃分?中國當代藝術現實境遇怎樣?發展中出現哪些新問題?未來趨勢如何?
在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日前舉行的“時代與使命——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研討會”上,這些問題引發20余位與會專家學者熱烈討論。
有些作品本質上就是一種扭曲的商品
不可否認,當代藝術作為我國社會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產生和興起的一種藝術樣式,有不少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藝術創新的標志之一。但同時,深圳美術館藝術總監魯虹直言:由於缺乏對中國歷史和當下現實的必要關注和批判,更沒有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意義,有些作品沖著市場和西方人獵奇心理而去,嚴重褻瀆中國精神,從本質上就是一種扭曲的商品,而所謂的“中國元素”不過是為了出名或者換錢的一種噱頭而已。
“現在污染太厲害,第一個是官場氣息的污染,第二個是商業氣息的污染。”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驍純說。
“藝術市場化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也使得少數藝術家為了迎合市場而喪失對崇高精神價值的追求。”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吳為山的觀點很有代表性:與偉大的時代和民眾的需要相比,中國當代藝術需要有足夠分量的精品力作。與國際當代藝術的發展潮流相比,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在新藝術媒體的運用上需要加強,並且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和物質世界的廣度的挖掘與表現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當代藝術研究要有“大當代觀”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國的當代藝術實踐在各種思潮的裹挾下開始了。
在《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看來,當代藝術不僅指當代發生的藝術,更是指具有當代媒介特征被高度觀念化了的藝術,以觀念化的創作比如說挪用、並置、反諷、隱喻等作為其基本的藝術語言。
“雖然對什麼是當代藝術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所公認的界定,但對約定俗成的概念的使用也並非沒有標准。”畫家、批評家賈方舟說,所謂當代藝術,無論其面貌、格局、品位、媒介、表現手法以及藝術取向多麼不同,但他們共同生成了一種藝術語境,所以那些可以稱之為“當代藝術”的藝術至少有一些大家所共識的品質,他們或者是在作品中體現出一種精神探索的批判立場,或者是在作品中體現一種對不同媒介、不同材質、不同形式的實驗精神。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正是因為當代藝術的復雜性,當代藝術在形態、風格、語言各方面的交叉性,它與傳統的關系既繼承又突破,它與國際既關聯又自主,這些復雜的狀況需要我們對當代藝術有“大當代觀”。“這樣才能使得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狀態有更加寬容的態度,也有更加尖銳的具有明察的思維動力,包括批判的意識與精神。”
介入現實社會是當代藝術的靈魂
介入現實社會是當代藝術的靈魂——這是與會專家學者的共識。
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說:“中國當代藝術,如果不是中國的,不是中國問題的,老百姓不懂,不能進入到情境裡邊。有幾個老百姓喜歡當代藝術?他不喜歡,跟他的生活沒有關系。”他說,中國當代藝術首先要面對中國社會,為中國社會所需要。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說,藝術為人民,它不是一個口號,是實實在在的。藝術的受眾是社會各階層人民,要考慮中國文化背景、文化傳承、生活習慣、欣賞習慣,現在提出文化自覺、自信、自強,這些都要考慮進去,這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會更全面、更有實踐意義。
文化部藝術司美術處處長安遠遠說:“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問題,其中還有特別大的社會文化問題和和社會發展問題。作為美術工作者,我最強烈的感覺是我們要有責任擔當,學術責任的擔當。”(記者 周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