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首任館長劉開渠曾說他的夢想是把中國美術館建成中國的“盧浮宮”,作為第四任館長,范迪安對中國美術館的設想是什麼呢?記者對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
讓世界看清20世紀中國美術
記者:在如今藝術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美術館又該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
范迪安:劉開渠先生的夢想也是中國美術家和美術館人的夢想,我是搞理論美術史論研究出身的,所以我會更多從歷史角度思考美術館建設,會參照國際著名藝術博物館來看美術館的建設目標需要。我的夢想是中國美術館能夠建立起豐滿、清晰的中國現代美術序列。國際上的美術館、西方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有一個從畢加索開始的20世紀初期西方現代主義到20世紀后期這樣一個藝術歷程展示,但我們始終沒能建立起這麼一個體系。有了之前幾代美術館人的積累,我們今天要做的是盡快實現兩個目標:一個是通過藏品體現20世紀中國美術的文化屬性﹔第二是向世界展現中國美術自身的現代之路。西方一向認為20世紀藝術是西方藝術的世紀,其他的是非西方的藝術,隻有地區性價值,這樣一來,從齊白石、徐悲鴻到吳冠中可能在國際的文化學界、國際藝術史眼光中沒有價值定論,這點讓我們非常著急。外國人寫世界美術史,在20世紀篇章裡幾乎沒有中國,或者隻有一點點。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世界對中國20世紀藝術發展有新的認識。
更應該關注作品的社會內涵
記者:您曾說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美術館舉辦什麼展覽,美術界就會刮什麼風,如今應該關注什麼?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是國家美術展示與傳播的平台,應該著眼於中國美術的主流發展,尤其在今天多元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關注作品的社會內涵和藝術自身的創造。而對於中國美術館在選擇展覽和收藏時一直關照多種風格樣式來說,我們認為實驗性的作品要經過學術選擇和評價,再進美術館。西方也是這樣。具備學術定評的作品才進入收藏視野。目前中國美術館對當今活躍的美術現象都有所關注,也在國外和海外舉辦很多當代藝術展。但是有計劃地關注收藏到當代藝術的展品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目前在規劃之中。
這幾年我們也一直在注意一些有影響、有成就的當代藝術家個體,一直關注例如蔡國強、許江、展望、方力鈞等當代藝術積累已定型化的藝術家。從收藏角度來說,我們的當代藝術作品在不斷增加,但是對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收藏還有點手足無措,一個是庫房太小,第二這些作品怎麼保存。對這類作品,在世界各館也都沒有很多經驗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貿然下手。
中國美術館收藏不以量取勝
記者:目前藝術市場非常火爆,我們如何得到最好的藏品?
范迪安:近十年來,國家平均每年下撥數千萬專項款用於收藏,中國美術館更得到了許多藝術家和親屬的捐贈。但是全世界國家博物館[微博]、公立美術館在收藏上都不走市場路線,我們不把市場價格作為參考,而是和藝術家溝通。我經常對藝術家說,你給國家級的美術館最好的作品,美術館就給你的作品最好的待遇,這個待遇是推介、研究和傳播。所以中國美術館收藏不以量為勝,而是越來越注重作品的時代代表性、作品在當時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美術館也逐漸重視文獻市場收藏,包括藝術家的手稿、用具和對藝術家的評論等。
讓藏品在公眾面前“跳舞”
記者:大都會博物館的第7任館長曾寫過一本叫《讓木乃伊跳舞》的書,可以說讓藏品在公眾面前跳舞是許多博物館人的理想。中國美術館在這方面有什麼計劃?
范迪安:我注意到歐美的藝術博物館用兩個舉措使藏品“活起來”。一種方法是用新的藝術歷史視野編排藏品,也就是不按照時間而按主題編排藏品,用藏品講故事﹔第二種方法是把“新”與“舊”結合起來,在最經典作品旁邊放一件最當代的作品,讓它們產生碰撞,讓觀眾注意到這種碰撞,並從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美術館商業運作模式待探索
記者: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有很成熟的商業體系,中國美術館未來是否有類似計劃?
范迪安:坦率說,西方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可以接受基金會贊助,有理事會,有博物館之友,在衍生產品開發上力度很大,在資金來源上佔比例很大,甚至供新人舉行婚禮,可以設餐宴,做聚會,我們現在還邁不開這條腿,認為公益事業單位隻能是吃“皇糧”,隻能純而又純,今年“兩會”后,國務院開始推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希望這次改革更明確,既增加基本投入,又明確運營政策,使美術館、博物館能走上良性運營的軌道。
新館方案仍在優化調整階段
記者:關於中國美術館的新館,是否會在展陳方式上有所創新?
范迪安:新館初步設計方案已經通過評標,但是要和法國設計師與北京建筑設計院合作。目前,建筑師在進一步優化方案。
如何讓觀眾進入美術館有多重體驗,全世界美術館都在探索,也是我們的目標。美術館展示的重點是讓觀眾充分欣賞和理解原作的魅力,輔以新穎的展陳方式、借助科技手段讓觀眾有綜合體驗,也是美術館增加文化感受力的重要方面。
對話副館長梁江:
中國美術館在這樣運轉
記者: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為何要建立一個這樣的美術館?
梁江:任何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都需要有一個呈現歷史文化的載體,美術館、博物館就是這樣的載體,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另外,美術館的一切藏品都是屬於人民的,所以國家需要建設美術館,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共享我們的文化資源。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聽取了多位專業人士的意見,決定建立中國美術館。當時中國美術館在立項時,是和“北京站”、“民族飯店”等並稱為“新中國十大建筑”,於1958年開始興建,1961年11月15日正式交付使用。1963年由毛澤東主席題寫“中國美術館”館額並正式開放。
美術館是由著名建筑師戴念慈領銜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的專家設計的,周恩來總理也親自參與了設計。周總理建議主樓東西南三邊加蓋長廊,再讓長廊兩側翠竹搖曳,使美術館平添傳統文化氣息和城市園林特色。他還建議將水引到回廊下面,但受客觀條件制約,水並沒有引過來,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領導人對美術館建設的重視。
記者:什麼樣的展覽可以進中國美術館展出?
梁江:美術館的展覽大概分為幾個類型,一類是國家的重大節日或者文化節點﹔第二類是專業類展覽﹔第三類是省市的美術展覽﹔第四類是藝術家的個展,這些藝術家都需要有很高知名度,並不是誰都可以進來做展覽﹔第五類是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展。所以很少有“出租場地”的情況。
具體到展覽的策劃,我們有一個評審機制,評審委員會由20人的團隊組成,成員都是美術界各個專業委員會的負責人和專家。每個季度我們都會召開專家委員會,對一段時間之內申報的展覽資質進行審查,然后經過不記名投票,達到一定的票數才能獲得展覽資格。
記者:美術館目前擁有10萬余件藏品,哪個門類最有特色?還有哪些欠缺?
梁江:中國美術館目前有大約6萬余件民間美術藏品。美術館大規模收藏民間美術作品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國家新的開放政策之下,對民間美術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的認識不斷提升。
相對而言,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書法和攝影作品較少,這和國家體制有關,我們除了美術家協會,還有書法家協會、攝影家協會,這些協會相對都比較獨立。這幾年,我們正朝著書法系列化、學術化的角度去收藏,目前已有比較完善的規劃。而攝影部分,全國的攝影收藏新時期才進入我們的視野,以前並不作為一個收藏門類,現在中國美術館也開始考慮攝影作品的長遠收藏計劃。目前我們已經和中國知名的攝影家郎靜山的后人達成了意向,他們會批量捐給美術館一批攝影作品,也將填補美術館在攝影作品收藏上的一個空白。
大事記
1965年12月,《收租院》泥塑展,因觀眾太多,次年5月遷至故宮[微博]繼續展出。
1979年6月,劉海粟繪畫展,劉海粟將其《荷花鴛鴦》捐贈中國美術館。
1980年12月,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展,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獲一等獎,作品被館藏。
1983年5月,張樂平畫展,其代表作《三毛流浪記》全部原稿(234組)捐贈美術館。
1993年2月,法國羅丹藝術大展,其間開放專場,允許殘障觀眾以觸摸方式欣賞雕塑。
1996年11月,德國著名收藏家彼得·路德維希、伊蕾娜·路德維希捐贈國際藝術品展。
(記者 張碩)(原標題:探索 進美術館有多重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