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與蘇富比各出奇招 春拍季完成中國布局【3】--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佳士得與蘇富比各出奇招 春拍季完成中國布局【3】

2013年05月15日08:2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外資軟肋:文物法規定不能從事文物拍賣

  半年多時間,蘇富比和佳士得完成了對內地拍賣市場的新戰略布局,這樣的默契顯然來自對內地高漲的收藏拍賣需求的重視。

  佳士得中國區執行董事蔡金青告訴記者,中國藝術品市場日趨繁榮,且對藏品有極大需求。佳士得希望能夠與中國收藏家合作,“使他們更便捷地進入佳士得的全球網絡以及國際藝術市場。”

  蔡金青給記者列了幾個讓全球藝術資本都為之動心的數據。

  2011年全國共開設了約390家博物館﹔2012年中國已經發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市場之一,交易額佔世界總額的25%,僅次於美國的33%,(據TEFAF2012年藝術品市場報告)﹔佳士得注意到中國收藏家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參與度顯著提高﹔2012年佳士得中國內地客戶量較2008年相比,已翻了一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以合資或獨資形式加入內地拍賣市場的實戰競爭,但蘇富比和佳士得在內地的業務均不包含文物拍賣,其拳腳隻能施展在現當代藝術品、珠寶、鐘表、洋酒等。

  對此,蔡金青指出,佳士得公司的目標是為內地收藏家提供全面門類的拍品,包括從當代藝術、珠寶、手表、紅酒等比較成熟的類別到中國當代水墨畫等對中國市場來說的新門類,“由此,佳士得的中國客戶可以享受多樣的收藏選擇。”

  事實上,從眼前看文物拍賣是兩家全球拍賣巨鱷的軟肋,但在市場和法律有可能改變的預期下,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希望提前做好戰略布局,以此搶佔先機。程壽康便指出,“文物法規定外資和合資公司不能從事文物拍賣,但這一規定也可能出現變化,如果有變化的話,我們要提前做好准備。”

  失敗案例:進軍台灣市場后無奈退出

  蘇富比和佳士得的全球布局中也有所謂的“敗筆”,那便是在進軍台灣市場8年后又退出的往事。

  台灣曾是亞太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中心,1992年蘇富比涉足台灣,首場西畫拍賣成交率達9成,第二年佳士得赴台,也因經營早期海外華人畫家作品較好成績打下一席江山。但是藝術市場環境的改變、整體的藝術品鑒定、稅賦與法律機制都未跟上腳步,使得兩家公司分別在2000年及2001年退出台灣市場。

  北京華辰董事長甘學軍回憶稱,這兩大拍賣行進軍台灣,與上世紀90年代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火爆有關。“台北有個著名的大廈叫阿波羅大廈,每天都有畫廊開張、每天都有畫展開幕。那時在東亞是鼎盛一時的,蘇富比、佳士得進軍台灣看重的也是這個。”

  在當時蘇富比和佳士得在台灣的拍賣項目有書畫、油畫等。然而,進入2000年以后,台灣藝術市場急轉直下,“阿波羅大廈一下就空了,整個台灣的畫廊業(一級市場)被大陸興起的藝術市場替代了,類似798的興起,”甘學軍分析稱。

  此外,他還指出,“台灣也有關稅問題,在市場行政運作成本上,香港是第一位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台灣市場都在萎縮階段,蘇富比、佳士得肯定要將戰線收縮,選擇香港。”

  不過,此次布局內地卻在業內看來很難會出現撤出現象,“台灣相對大陸來說,還是一個小的市場,回旋余地不大。而對於東亞來說,香港現在是重要的地方。但未來內地是重要的地方。”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藝術評論家顧振清的認同。顧振清告訴記者,此前台灣藝術市場有點炒作,只是表面的繁榮。“有了此前台灣的先例,我想蘇富比和佳士得進入大陸是做過預案的,他們有更大的信心來面對大陸市場。”

(責編:孫石磊、魯婧)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