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護:他山之石
為了不讓古建筑躺在倉庫裡成為白蟻的食糧,成龍將4棟古建筑捐贈給了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捐贈品還包括3棟古屋、一個古戲台和一間小木屋。
對於為何將古建筑捐贈給新加坡,成龍說,新加坡方面通過高科技手段,為每個古建筑都制作了精致的模型和三維圖樣,“人家真當成寶,想著怎麼樣去弄好每一個細節”。正是新加坡這種對文物保護的專心與專業,促使成龍舍近求遠,將古屋外捐。
據悉,為了保護古建筑,新加坡政府還專門立法,例如《保存古跡法令》、《規劃法令》。
除了立法保障外,新加坡在保護古建筑的細節方面同樣是可圈可點的。“每一條木頭都有標記,怎樣去打理,以后壞了怎樣維修它,他們做得很漂亮。”成龍之子房祖名發出了同其父一樣的贊嘆。
異地安置:另辟蹊徑
“現存的古鎮很少了,毀的毀,賣的賣”,成龍也認為他捐古建筑的行動有積極意義,希望通過捐屋行動引起國內人們的關注,他表示,“很願意做這個古建筑的形象大使,希望更多人去愛護我們這些文物。”
國內的古建筑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從早期的四合院,到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靈骨的西安興教寺,再到河南孫欽昂、孫綜源故居,無數古建筑在國內面臨被強拆的威脅。
談到目前我國的古建筑保護問題,美術館建筑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唐克揚向本報表示,古建筑異地安置理論上不應倡導,但如能有一流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介入,加以合理的研究與公共展示,亦可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可以引起人們對古建筑保護課題的重視﹔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導人們關注古建筑背后的一些東西,比如在本鄉本土的環境下尚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家族史、地域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