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子
4月30日至5月3日,一年一度的藝術北京博覽會如期在北京農展館舉行,雖然本屆藝術北京的規模與去年基本持平,但從4月30日VIP預展當晚就開始顯露出的爆棚人氣讓藝術圈為之一振,不少業內人士在現場接受採訪時均表示出對今年藝術品市場的信心。
藝術北京結束后,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在微博上發布:“本屆藝術北京參展商數量達到176家,同比增長10%,參展作品進口數量達到770件,同比增長141%。作品成交數量達到700件,成交率為30%。作品均價在5萬元至15萬元之間,最高成交價格為趙無極作品400萬元。95%的畫廊有成交,連續參展的畫廊成交更為優異。”伴隨高人氣和不錯銷量的,有褒揚,有批評,也有對於未來藝術品市場的期待。
圈內:本土風格褒貶不一
今年的藝術北京不僅在展覽現場聚集了人氣,還在微博上引起網友和業界專家的互動討論。對於今年藝術北京的本土風格,網上呈現出批評和支持兩派分類明顯的觀點,批評者認為藝術北京不夠先鋒、實驗、當代,過於保守,與國外博覽會差距較大﹔而支持者則認為藝術北京已經做得很好,其積極意義就在於激活本土的當代藝術傳統。
4月30日VIP預展開幕當晚,一位名為“來閏”的網友就在微博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藝術北京自詡博覽當代,其實有類無品,家園和村野少了,中產樂見的“城市新民俗”赫然大宗,報刊特寫風籠罩畫幅,討好鏡頭成為趨勢。這一觀點引來眾多的轉發和評論,藝術北京藝術總監趙力回應:“當代藝術就需要批評,它承受得住!讓批評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次藝術北京的粗略印象:小清新多,取悅觀眾的多,‘80后’佔主體。和國外藝博會比,缺少膽大的、驚世駭俗的作品,也缺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有軌跡可循的藝術家的作品。”策展人徐鋼在微博上表示。另一策展人顧振清認為,這次藝術北京走的路線比較親民,大量的瞄准大眾錢袋和大眾口味的作品出現了,因此商業化程度有所提高,裝飾性和清新感有所加強。“這是一個畫廊業和藝術品市場的過渡期,藝術北京能一直這樣堅持很不容易,而且有這麼高的人氣,已經蠻不錯了。”
市場:成交樂觀 反饋良好
雖然在參展作品的風格上,業界褒貶不一,但現場交易一反去年市場低迷的形勢,不俗的銷售也提示著市場正在回暖。
事實上,VIP預展當晚就顯示出了較高的購買力。不少畫廊在開幕不到一小時,就已有作品售出。來自俄羅斯莫斯科的流派畫廊首次參展,在5月2日一天就賣出了38件作品裡的12件﹔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不僅帶來的兩件冷廣敏作品被“搶購”,就連庫存的其作品也被預訂。不過,這些作品中,以小尺幅、數萬元至10多萬元的中低價位展品居多。“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出售,不少畫廊都把價格往中低價位推廣,從中可以感覺到中國當代的中產階層開始買畫。”大未來林舍畫廊老板林天民表示。這一次林舍不光賣出了趙無極作品這類的硬貨,也成交了價格在十幾萬元左右的台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他看來,目前中產階級的崛起,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非常好的現象。
據了解,近90%的畫廊都表示在藝術北京遇到了新藏家,上海龍門雅集、成都那特畫廊、廣州韋博畫廊等首次從外地過來的參展方都表示收獲頗豐。“這幾天有超過20個原有客戶過來,他們又往往會各自帶兩三個其他客戶過來。”亞洲藝術中心的李宜霖表示,藝博會是結識新藏家的好機會。
從畫廊反饋的信息來看,新入門的藏家在購買上大多會循著自己的興趣而來,不少是有著海外生活或者教育背景的城市中產階級,對這類藏家而言,相對低價的青年原創藝術也便成了他們的首選。“這種跡象顯示,我們正在跨入一個藝術消費型的市場,而且在這個趨勢之下,一級市場在平穩增長。”藝術北京執行總監董夢陽說道。在他看來,低價位成交是非常好的現象,他期望藝術北京能夠將市場帶回一個理性的狀態,培養一個有底座、有基礎的藝術消費佔主導的市場。“我覺得新的收藏家一開始做收藏,總是從消費開始的,那些一開始收藏就買高價作品的,很多都是投資的。”
參觀者:有驚喜更有期待
根據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微博,今年藝術北京的參觀者達到6萬人﹔而從網上50多頁關於藝術北京的原創微博中,也可以看出觀眾對這一藝術盛宴的反饋:“2013藝術北京博覽會,很棒的大型藝術展,轉了2個半小時才看完,汲取靈感的好地方。”“藝術北京,有人在心儀的藝術品前久久駐足,有人在難以理解的作品前大發牢騷,有人通過各種APP進行藝術再創造。也許每件藝術品,無論在一些人眼裡是多麼古怪、無趣、瘋狂……都會有其他人喜歡。”
在展覽現場,一些參觀者也向筆者表示了參展的感受。觀眾崔先生表示,“雖然總體感覺很好,但是國內畫廊帶來的作品少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題不明確,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倒是一些外國畫廊帶來的作品風格鮮明,抓人眼球。國內的畫廊還需學習。”“在進入會場之前就看到一些雕塑、裝置,非常美,這些放在室外的作品和環境結合得很好,給人一種帶動感和參與感。”參觀者金先生坦言,藝術北京很華麗也很時尚,但一圈轉下來有些“懵”。他建議,藝博會應針對大眾買家開設一些講座。“在看過作品之后,再聽聽專業人士講講藝術品的鑒賞、投資和收藏,對我們更有實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