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証百年歷史,薈萃中西文化,禮迎八方賓客--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見証百年歷史,薈萃中西文化,禮迎八方賓客

2013年05月08日08:35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千米花街之和平苑

  1900年的沙面大街

  白鵝潭畔沙面南堤岸的林蔭道路

  廣州沙面南臨珠江,是位於白鵝潭北岸邊的一個面積0.3平方公裡、有著獨特歷史人文風貌的橢圓形小島。

  沙面曾是全國唯一的租界人工島,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廣州人民反帝斗爭的歷史見証,是廣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1996年,廣州沙面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地理環境幽靜秀美,整體呈現“三橫五縱”格局,整飭有序。多種人文風格和自然環境和諧共存,有深刻的文化意向,為多重文化元素復合相存之典范。

  島內既駐有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等行政機關和廣藥集團、美晨集團等知名企業,又分布著白天鵝賓館、廣東省外事辦禮賓府、沙面會館等高端接待點,林立其間的茶館、咖啡廊、西餐廳、特色菜館等更造就了沙面多元的美食文化。

  如今的沙面,承載中西文化交流、構筑優雅人文氛圍,成為繁華都市中的一方清淨地。

  沙面歷史沿革

  沙面原是一片沙洲,南臨白鵝潭,北面與沙基(今六二三路)相連。明代設“華節亭”,管理外商貨物進出。清代中葉建西固炮台,拱衛城池。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英法兩國以“十三行被毀,須恢復商館洋行”為借口,脅迫清政府將沙面劃為租界,在其北面挖掘人工河,劃洲成島。直至1946年,沙面才被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沙面的租界歷史長達85年,解放后單獨設區實行管理。1950年,改設直屬市政府管轄的沙面街辦事處統一領導管理。隨后幾經復迭,至1969年轉屬廣州市荔灣區轄管。期間,為更好地開展沙面地區的規劃設計並對其進行集中管理整治,曾於1959年、1984年分別成立了由當時廣州市領導兼任主任的沙面整理委員會、沙面地區管理委員會等特殊管理機構。

  百年風雲,曾有10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9家外國銀行、40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成立。沙面見証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足跡,親歷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沙面文史薈萃

  1.血戰西固炮台。清代中葉,沙面建西固炮台,拱衛廣州。1841年5月21日,英軍進攻廣州,廣州軍民在白鵝潭與英艦隊激戰,后退守沙面西固炮台。

  2.孫中山與沙面。1922年7月10日,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坐鎮白鵝潭上的永豐艦,指揮對叛軍作戰。是日,粵海關英籍稅務司人員從沙面轉小艇登上永豐艦謁見,稱白鵝潭毗鄰沙面,提出艦隊駛離白鵝潭及孫中山離粵等要求。孫中山先生指出:“此為我方領土,我可往來自由。”

  1924年,沙面華籍工人及巡捕舉行總罷工,抗議“新警律”條款侮辱人格。英法領事就此事晉見孫中山先生,要求彈壓,孫中山先生指出:“沙面為中國領土之一,外人以居留資格,實無取締華人權”,最終罷工取得勝利,沙面租界當局取消“新警律”。

  同年,沙面英租界內的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伯發動商團叛亂,英軍艦集中白鵝潭支持商團,英領事向大元帥府發出“最后通牒”,孫中山先生提出最強烈抗議,並派軍平叛。

  3.周恩來與沙面。1925年6月23日,沙面英法軍隊向游行群眾開槍掃射,制造了死亡52人、重傷117人、輕傷無數的“六·二三”慘案。當時,身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就在游行隊伍中,幸免於難。10月3日,周恩來先生為軍中死難者題挽詞:“喋血沙基為帝國主義死敵,轉戰潮廣為國民革命先鋒。”

  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其后根據他的指示,廣東成立沙面整理委員會,由當時廣州市市長朱光擔任主任。

  4.宋子文與沙面。1943年,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的宋子文在重慶同英方簽訂正式條約,包括收回沙面英租界。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設“沙面特別區”進行管理。1946年l0月24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租界。

  5.越南志士范鴻泰。1924年5月19日,沙面維多利亞酒店,在舉行招待法國駐越南總督馬蘭的宴會上,越南革命黨人范鴻泰投彈行刺馬蘭未遂,被追捕時溺水身亡。

  6.孫立人的新一軍。抗戰勝利后,孫立人所部從東南亞戰場返國,軍部駐扎在沙面。

  7.早期民主革命家鄧蔭南先生。1900年,史堅如籌劃炸毀總督署,當時鄧蔭南等雇紫洞艇一艘,泊於沙面江邊,在其中策劃指揮。

  8.沙面《中西報》。1895年前后,《中西報》最為風行。為避免官吏魚肉,報社以沙面為發行所,托庇於沙面租界。

  9.著名建筑設計師帕內。亞瑟·威廉·帕內,澳大利亞建筑設計師,1903年來到沙面,與友人創辦治平洋行,主營建筑事務,其后佳作不斷、聲名鵲起,被譽為“建筑師中的建筑師”,成為廣州城市與建筑近代化的重要實踐者與見証人。

  帕內事業發軔於沙面,作品最多現存沙面,他回國后設計的建筑(包括墨爾本的標志性建筑“米歇爾之角”)融會貫通地注入了中國傳統設計手法和建筑元素。1914年,帕內為自己設計了一棟小樓,命名為“沙面”,寄托對廣州沙面那段美好時光的眷戀之情。

  沙面建筑特色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其中53座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反映了西方建筑技術與藝術,同時對嶺南文化兼容並蓄,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被譽為“活的建筑博物館”。

  1.新古典式

  代表作:沙面大街54號匯豐銀行、沙面南街18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

  模仿西方古典復興手法,追求雄偉、嚴謹。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筑主體,加以細部裝飾。

  2.折衷主義式

  代表作:沙面英國領事館、沙面英國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沙面偽招商局

  折衷主義建筑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隻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3.券廊式

  代表作:沙面南街2-10號印度人住宅、沙面南街20號法國領事館

  平面簡單,立面是連續的拱廊組合﹔形式簡潔,線腳明朗而無其他裝飾。這種形式是西方建筑傳入東南亞后為適應當地氣候而產生的,故又稱為殖民地式。

  4.仿哥特式

  代表作:沙面大街14號露德教堂

  哥特式建筑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其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5.帕內在中國的成名之作:粵海關俱樂部

  該設計使用了大量維多利亞時代后期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元素,俗稱“紅樓”。最具特色的是,屋頂為合金波紋瓦,建筑的兩側聳立著兩個圓錐形尖塔,像童話中的城堡。

  6.華南第一幢鋼筋混凝土建筑:瑞記洋行

  建筑正面直到二樓由花崗岩構成,外牆是磚和混凝土,其他各個部分則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曾裝有廣州第一部電梯。有學者更稱之為“華南地區第一幢真正意義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地板、梁、柱、隔離牆等結構都採用卡恩混凝土澆筑,並且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值得大書特書”。

  沙面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

  1.百年古樹

  沙面綠樹成蔭,1985年《關於公布保護廣州市古樹名木的通知》公布廣州市首批受保護的209株古樹名木中,沙面島就有102株。

  2.千米花街

  沙面島上道路布局為“三橫五縱”,規劃整齊。其中沙面大街是“中橫”,亦稱“千米花街”,內含疊水泉、律動帶、友好園、和平苑、典雅林五大人文景觀區域。盡顯優雅寧謐、親切宜人的氣質。

  3.古鐵炮

  有關部門在1958年整治沙面時,出土了8000斤和6000斤的大鐵炮各一尊,現在原地陳列。

  4.主題雕塑

  歷年來,眾多雕塑藝術名家為沙面專題創作了數十件雕塑作品,取材以人物為主,有晚清民國時期生活圖貌,也有當代沙面的人居風情,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中外文化交融的作品。

  5.文化交流活動

  2012年,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組織策劃了以中西知名節日、各國特色文化為切入點的貫穿全年的“歐陸風情沙面匯”系列活動,聖誕元旦嘉年華、西方情人節派對、國際兒歌節匯演、慈愛母親節、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為市民朋友獻上一場場文化盛宴,為沙面注入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親青創意沙面街”是由共青團廣東省、市、區委員會以及眾多協會、媒體共同主辦的廣東省青年文化創意市集活動。旨在展示推介青年文化創意成果、傳播推廣時尚創意文化、培育孵化文化創意社會組織、凝聚培養青年文化創意人才。活動從2012年5月啟動,每月一期,每期兩天,構筑沙面文化休閑氣氛。

  6.文化載體

  沙面島內分布著眾多高端接待場所及文化展示場館,成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多層次、多維度地詮釋著此處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澱。1983年落成的中國第一家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資賓館,先后接待過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以及多國元首和政要。

  近年新建了省禮賓府、沙面會館等高端接待場所。迄今,禮賓府已完成了包括在任加拿大總理、美國前財長等多國官員的多達40次接待任務。沙面會館作為海關系統高端接待點,多次承辦各種學術會議,歐盟領事也在此進行聚會6次。

  2012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的省外事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地方公益性外事專業博物館,全面展示廣東珍貴的富有歷史價值的外事禮品,迄今已先后接待過多國領事和外交部長。

  沙面歷史文化展覽館,運用現代科技、實物模型、多媒體展示等方式綜合展現沙面的歷史價值和人文風情,呈現沙面百年來建筑、人文、環境的不斷演變。

  新開發的沙面綜合網站和二維碼多媒體展示系統,內容集歷史文化內涵、街情民意、文物建筑、美食推介於一體,是閱讀沙面文化的窗口。

  沙面的規劃與保護

  廣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沙面是廣州現存最完整、最典型、價值最高的歷史文化街區。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對沙面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給予了高度關注和保護。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時指示:“要妥善保護建筑,保護原貌,作為半殖民地的歷史見証。”沙面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區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文物、規劃部門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先后制定了《廣州沙面建筑群保護規劃》以及《沙面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詳細規劃)》,明確了保護范圍、保護要求及保護目標等要素,提出在維護舊城傳統風貌特色前提下,改善人居環境和優化社區功能。

  沙面迎亞運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被譽為廉政、文化、民生和優化發展模式工程之典范,是廣州迎亞運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本次綜合整治工作共投入2.6億元,以和諧三維視角、創設防洪花堤、文物建筑立面整飾、獨特綠化景觀、光亮設計等為設計理念,六位一體,分別進行建筑外立面整飾、道路雨污分流、三線下地、公共綠化維護等建設。整治中,主要進行保養性維護,採用高標准的保護性修復設計、工藝和材料,建筑外立面統一實行“卸妝復容”,恢復建筑物的原有特色。2010年,整治工程順利完工,重現百年風情,並且解決了島內原有的內澇問題。工程實施過程中,得到轄區單位及居民群眾的支持和理解,轄內的廣東省外事辦公室、天主教堂等相關單位,為配合整治工程,積極自籌資金1.13億元,對自用房屋進行修復、整治和美化,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沙面,是構成近代廣州歷史文化和生活特色的重要場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它匯集了歐陸近現代建筑藝術精華,在依法保護和利用的原則下,將承載國際交流、文化展示等功能。

  沙面,不僅是廣州的沙面,更是中國的沙面、世界的沙面。

(責編: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