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永寧老街:夢回千年古衛城--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石獅永寧老街:夢回千年古衛城

2013年05月08日08: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寧東樓

  古街百歲老人

  文祠

  古街

  日茂行聖旨

  永寧古稱“水澳”,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南宋時,為防御毗舍耶國海寇入侵,朝廷即在此建了永寧水寨,永寧因此得名,寓意永保安寧。元朝時,由於海寇出入東南沿海,侵擾百姓,在永寧設巡檢司。明洪武二十年,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設立永寧衛城,以作泉南屏障。永寧衛與天津衛、威海衛並稱全國三大衛。永寧至今仍保留著非常完整的古街道,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街道把永寧城分成四個方塊,狀如鰲魚臥灘,故又有“鰲城”之雅稱。

  永寧古衛城依山而建,東西傾斜度達20多米,老街從慈航廟直落西門外,長一公裡多,寬度約4米至5米。明朝時,此街稱西直街。府志記載:“右千戶所,營房八百四十間,在永清門西直街。”改革開放前,它一直是永寧商貿的集中地,如供銷社、菜市場、手工作坊,甚至銀行、稅務、郵電等單位,無不擁擠在這條狹窄的老街上。

  老街每10多間店面自成一個單元,中間隔道小巷。店面大多兩層,二樓前留段小磚埕,鄰店之間可互相走動。店門原是由一扇扇活動的門板並連而成。早晨開張時卸下,晚上關店時安上,單留個邊門可供人出入。老街路面原為石頭鋪成,給幾代人的腳掌磨得非常光溜。上世紀80年代,華僑捐資,把大小不一的街路石換成了整齊的四方石。

  老街又稱剖腹街,說來也有一段掌故。據傳,永寧古稱八卦街,分為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及水關街、場口街、白厝街、小街等,非常繁榮。明末清初,鄭成功的義軍與滿清兵打得難分難解,永寧有時被義軍佔領,有時被清兵盤踞,勢若拉鋸。因國姓爺(鄭成功)是永寧沙堤人的女婿,且發生了清兵屠城的“水關溝血案”,永寧人大多心向義軍。滿清官府一直很惱怒,故而后來建了這條“剖腹街”,意在破永寧的風水。永寧古稱“鰲城”,狀如海中的巨龜,據說這街一建,有如在鰲魚腹中剖了一刀,永寧便將一蹶不振。但傳說畢竟是傳說,風水說法也未必可信。因滿清遷界政策廢除后,社會安定下來,形成閩台對渡,永寧經濟漸漸復蘇,到了乾隆年間,永寧又是一派升平景象。

  據祖父那一輩人回憶,就是到了清末,除了這條直貫東西中軸線的主街道外,北門街、南門街、水關街、場口街、永進巷等,仍是商店林立,盛極一時。單說這老街,就有商店200多間。當時,富甲一方的商家莫過於永進、霞源和興源3個商號。在永寧街,永進開有商行,霞源開有當鋪,興源開有榨油坊兼磨房。此外,3家都經營船隊,從事海上貿易。

  在永寧中街通往大埔境的地方,有一條小巷,叫永進巷,因巷內有一家“永進商行”而得名。“永進”是清代永寧走南北海運的大商家,鼎盛時,有商船幾十條,一般拋錨停泊在外高垵海面,最大的那條船可以裝每袋180斤的大米一萬袋。商船每年出海走春冬兩趟,南風時北上,至青島、煙台、大連﹔北風時則下南洋,到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當年,“永進商行”在永寧街旁的大埔境,沿打鐵巷到南門街共有10座氣勢雄偉的大厝,現在有的改舊建新,剩下8座,這些大厝一棟接一棟,沿坡路直排上去,氣勢逼人。“永進商行”的店鋪就在永進巷內,只是許多已被拆除,建了新房,但是“永進”這名字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當年“永進商行”昌盛一時的最好見証。

  “榮興商號”就在頂街,臨街鋪面並不大,到了裡頭,尚可見到榨油的大油車(壓榨機)和磨坊等各種工具。“榮興商號”的第一代叫高啟特,鄉鄰都稱他“特伯公”,他擁有3艘烏槽(大商船)。其中“興源號”等兩艘專航南北線,沿途經寧波、上海、青島、煙台等大商港進行交易。另一艘烏槽“榮興號”,則專航台灣基隆。“榮興商號”在永寧經營油坊、磨坊,出產的面線細嫩潔白,十分可口,在台灣十分暢銷。

  永寧十字街口還有個“建昌號布庄”,清朝末期至民國初年,曾經是一家生意十分火紅的大布行。現在“建昌號布庄”的后人都在菲律賓,店址由鎮政府代管,被開辟為“永寧南音社”。“建昌號布庄”的老板叫董光志,在永寧一帶有非常好的信譽,加上一些僑眷均將積蓄的錢寄存於“建昌布庄”,相繼辦起“建昌錢庄”,相當於民辦銀行,有利息,存取方便。因為布庄常到廈門採購,便把大量資金轉存到有鄉親之誼的廈門“益華客棧”開辦的“益華錢庄”。而后來,由於“益華錢庄”經營不慎,在一次危機后破產,“建昌布庄”也遭遇同樣厄運,相繼倒閉。舊“建昌布庄”的店屋分為前后3間,最前面的店鋪大而寬敞,中間是個小房,開有側門,有樓梯可通到閣樓上,后邊是庫房。

  寧東樓

  寧東樓,坐落在永寧觀音亭境,位於永寧最高處。該樓建於20世紀20年代,為永寧旅菲同鄉會第三屆會長陳植魚所建。幾十年來,它一直是永寧一個極為醒目的標志性建筑。

  寧東樓坐東北,面西南,面積約17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其外觀為精工細琢的花崗岩石砌成,樓前有寬闊的庭院。二、三層樓有雕花的陽台和歐陸風格的立柱以及中國古典的石刻門楹。在樓上,放眼遠眺,永寧的山山水水、城垣街舍盡收眼底。

  寧東樓的規格結構都很高大寬敞。一進大門,即為前廳。廳之左右,各有兩間大房。廳堂簡朴。廳后的后軒廊上,一列4間后房。廊道上建有分合式大扶梯,可登二樓,直至三樓。

  慈航廟與霞源古厝

  永寧觀音亭境,有一座慈航廟,又稱頂亭觀音宮,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30平方米。主廟分前后兩部分,廟前左右有鐘鼓樓。廟中石碑記載,始建於隋朝,歷代有重修。該廟奉祀男相觀音,殊為罕見。史學家普遍認為,男相觀音系隋唐文物,到了中唐之后,觀音則為女性。該廟南宋稱“永寧庵”,於1998年2月被評為石獅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就在慈航廟的左前方,有一座富有閩南特色的“皇宮起”建筑——“霞源”古厝,也稱“秋官第”。“霞源”是辦海運做生意的商號,“秋官第”則是其后人當官后對其府邸的稱呼。其結構為三進三開間帶雙護廊,附石埕及圍牆,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北邊護廊屋前設典當,后作書房。南邊護廊屋前辟小花園,后建廚房。屋宇外牆下砌條石,上疊褐色方磚。其凹壽大門則與兩個角門構成“同”字狀,顯示高貴氣派。凹壽雙側,下有浮雕底座,中為粉垛,上飾磚雕,所刻花鳥梅蘭,俊逸生動。其石埕系用花崗岩石板平鋪。石埕南邊建一石舂屋,可供節日舂米之用。圍牆底部,皆用角石平砌,上部則以紅磚堆疊,圍牆之北置大門,面對大路。

  說起這“霞源”,它應該是永寧舊商號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據傳,“霞源”的第一代祖先叫陳孤,出身貧苦。近年來,在福建省涉台文物普查期間,經核實相關史料,得知陳孤的真實姓名叫陳墀高,因“高”與“孤”在閩南發音中相同,故民間將“陳墀高”稱為“陳孤”。

  據載,陳墀高去世后,商務由其兒子陳大年、陳大勛繼承,“霞源陳”成為揚名閩台兩岸的大商號,發家致富后,“霞源陳”家族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道光十一年(1831年),陳大年、陳大勛捐資重修永寧慈航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永寧城隍廟重修時,“霞源陳”家族也捐獻巨資,名列捐資前茅。

  后陳家兄弟分別被朝廷授予刑部主事、訓導之職。值得一提的還有,陳墀高的另一個兒子陳大源因在泉州府衙任職,遷居城內象峰巷,其子陳棨仁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進士,授翰林編修,是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著作等身,尤其是《閩中金石錄》至今仍被學術界視為范本。其弟陳棨儀、陳棨倫也分別於同治六年、光緒元年中舉人。至今在慈航廟中,尚存有陳棨仁親筆題寫的多幅手書。其中,有廟前石柱上題刻的對聯:“亭以中名,挂漢平分塔影﹔音從觀悟,倚欄來看潮聲。”巧妙地將中亭觀音4個字嵌入永寧的山水景物,為后人所稱道。

  日茂行與大夫第

  林元品(1757-1826),又名文浚,字金伯,號淵岩,晉江永寧(今屬石獅)人,為清代台灣鹿港著名郊商。其父林振嵩移居鹿港,初從事食鹽零售,后創建“日茂行”。林元品幼年一直隨母親在永寧祖家。成年后赴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開放鹿港與蚶江對渡,泉台貿易往來驟然頻繁,“日茂行”生意蒸蒸日上。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振嵩回家養老,林元品接掌“日茂行”。他精於商貿,在經營上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和開拓,並與官方保持密切關系,對地方公益則慷慨捐助,在鹿港、彰化一帶頗得官府的支持和群眾的擁護。

  林元品故居位於石獅市永寧西門外林氏宗祠旁,建於清嘉慶年間。故居為一座二進古式官邸,人稱“大夫第”。如今前面臨街圍牆已經倒塌,連同部分石埕已改建成店面,但余下建筑依然軒昂壯觀。

  “大夫第”坐北朝南,右有護厝,后有軒房,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其門庭高昂,兩側各有耳房一間,再進去便是石鋪的天井。雙邊廂房?向,井然有序。在寬敞的廳堂前,一式木刻窗屏,工藝極為別致,花格上配有四季花草的浮雕,頗為古雅。廳中頂梁上,至今懸挂著一個聖旨盒,盒面雕有“奉天誥命”4個金字。盒內有兩卷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誥封聖旨。這兩卷聖旨系嘉慶皇帝因林元品“克襄王事”,封贈其父親及祖父為“奉直大夫”的兩通制誥。至今,此兩卷聖旨一直被“日茂”后裔奉為至寶。“大夫第”正廳中原挂有許多祖宗畫像,至今僅保存有“日茂”始祖林振嵩及林元品畫像。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林元品派人往仙游重修祖墳,二月間,他親率子侄20余人返鄉祭祖,僅《祭文》中列出的紳士就達15人。一時冠蓋雲集,從而形成了“日茂”家族的鼎盛時期。現永寧西門外有一列通稱“日茂”的清代古大厝(原有6座,其中兩座已倒塌),即為當時所建。其結構恢宏,頗為壯觀,佔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樣式與鹿港林宅十分相似。至今圍牆內留有多個豎旗用的旗杆座。

  “日茂”屋群還另有一附屬建筑,名“鶯山書院”,俗稱“大書房”,為日茂子弟的課讀之處。其建筑規模至20世紀60年代保存尚好。書院中,窗屏上名人書畫流金溢彩﹔牆壁上泥塑木雕工藝精湛,內容包括花鳥魚虫、四季吉慶、八仙祝壽、二十四孝等,形象栩栩如生,線條清晰流暢。庭前石埕,假山疊翠,花木爭艷。書院左側有一片桃花園林,配以書軒樓閣,甚為幽雅。

  永寧地方特色

  永寧地域民風民俗內涵豐富,除了富有閩南特色的婚俗和隆重的喪俗外,還有僑鄉特有的拜別祖先、嗣子、祭掃祖墳、過番等禮俗以及獨具特色的“陷城洗街”等民俗。

  宗教文化的傳統,概言之,即敬祖追宗,表現為修宗譜、立宗祠、建族墓、設義塾義田、舉族合祭、重視血緣關系等,既體現了濃厚的宗族觀念,也反映了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蘊。

  城隍信仰是閩台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永寧城隍廟與石獅及台灣鹿港城隍廟有著特殊的淵源。清道光年間,由在鹿港創辦日茂行的林家及地方紳士,自家鄉石獅永寧恭請城隍至台灣鹿港建廟,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並將城隍文化在台灣廣泛傳播。多年來,鹿港城隍廟與永寧城隍廟兩地之間的文化交往從未中斷過。另一方面,城隍是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也是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因此,城隍文化是永寧極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了城隍文化外,永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糕人制作和阿潭水煎包制作。

(責編: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