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943處新增不可移動文物名列其中。至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到4295處。
這1943處"國保"單位,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雲南茶馬古道、登封少林寺、平遙古城市樓,杭州西湖十景、武漢長江大橋﹔也有尚沒有被我們大眾關注的地方,南京上坊孫吳大墓等等。今后您去這些地方會發現,它們會被挂上一個文物標識牌,這個標牌就像一個國保身份証,標注文物名稱、等級、公布時間、立牌時間等相關信息。
在國保單位數量上,山西、河南、湖南、河北、江蘇等省份排在全國前列﹔湖南、重慶、青海、新疆等省區市增長幅度較大。1943處新成員中,有接近80%的"新成員"為古建筑。
和之前六批國保相比,這次國保名單有哪些特點?記者採訪到了中國文物報社社長彭常新,他曾參加過第五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審查具體工作。
彭常新:發展變化的情況出現一些新的趨勢,比如說工業遺址、鄉土建筑,還有包括文化景觀等一些新型的文物或者是文物遺產,東北長春第一批制造廠早期的建筑等等,這個也反映了我們國家綜合管理部門和文物工作的相關部門,對我們文化遺產在認識上的不斷深化和具體反映。
第七次國保單位申報工作從2009年5月開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解放軍共推薦了5573處申報項目,這個數字是歷屆之最。可以說各地的申報熱情高漲,為何各地熱衷於申報?
彭常新:通過這些年我們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直接推動了各地人民政府對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另外,也覺得我們國家的豐富的文物資源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大眾文化需求是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地對第七批國保單位申報項目熱情都還是比較高。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入選"國保",首先意味著文物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得到了肯定,其次國家會撥付一定的經費用於這些文物的保護。名單公布以后,記者搜索發現各地已經將自己新入選的國保名單列入在新聞的醒目位置,大有宣傳之勢。
如何開發利用國保單位,地方政府已經躍躍欲試,也引發不少人的擔憂。
搜索不難發現,在前六批的國保單位裡,個別曾遭遇過變相開發利用的命運。為盡快獲得利益,當地政府在國保單位旁邊建廣場,建主題公園,甚至建別墅、開餐館及會所,將公共文化資源變成了私人經營場所。例如,廣西桂林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江王陵就被當地村民開發成墓地,核心保護區內建6萬多座私墳。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建筑專家張之平:對這些証物的保護,確實不能依照我們今天就在旁邊利用它。 比如說,我們有的國保單位,可能其他的東西都已經沒有了,隻剩下一座塔。現在在塔的周圍建了很多其他的建筑物,或者是開了大廣場。這是特別無知的。今天我們到底怎麼保護它,我想我們應該對國保給予充分的尊重,而我們新作的東西,應該讓位於古人的偉大杰作。
專家的建議與主管部門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不謀而合。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接受媒體採訪時候表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不容輕視。尤其是政府部門,更要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讓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第七批國保名單就此塵埃落定,合理保護與管理剛剛起航。參加過前六批國保單位保護的調查工作的張之平教授建議,這不僅僅需要專業的保護還需要公眾的保護與監督。
張之平:因為現在我覺得,到處都出現了經濟搭台文化唱戲,我們首先要明確保護的目的。保護就應該保護我們真正的遺產。真正的價值在於我們在保護它的歷史價值,在保護它的可協調的這個環境,現在如果公眾都來參與,我覺得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對我們工作也是做一個監督。
有句名言,"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地方政府在享受國保單位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設立國保單位的目的。(記者 李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