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不懈追討流失到日本的國寶--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廿年不懈追討流失到日本的國寶

2013年05月08日08:21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存於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資料圖)

  黃明超帶給王仁富教授的64頁關於“唐鴻臚井刻石”流失的史料証據 李鴻劼 攝

 

  1000多年前的唐朝,鴻臚卿崔訢出使靺鞨,冊封渤海。當他返回長安途中路過旅順時,為了紀念這次出使,鑿井兩口,史稱“鴻臚井”,同時留下一塊9噸多重的“刻石”。如今,在日本東京,這塊“唐鴻臚井刻石”已經靜靜地躺了103年。

  近日,在中國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會長、唐鴻臚井刻石研究專家黃明超的努力下,搜集到了64頁關於“唐鴻臚井刻石”流失的史料証據。

  老教授歷經20年追討國寶

  據介紹,在這塊“唐鴻臚井刻石”上,刻有“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29個字,這也是渤海國歸入大唐版圖的歷史見証。1994年,吉林白城師范學院教授王仁富在翻看一本名叫《東北史地考略》的書時,獲悉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佔據旅順以后,“唐鴻臚井刻石”於1908年被日本海軍省以“戰利品”的名義獻給日本皇宮。1911年,日本海軍在刻石遺址建立了搬移中國文物的“記功碑”。從那時起,王仁富就下決心對這塊流失百年的國寶進行深入研究和追討。

  2001年,在北京的6名刻石回歸志願者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王仁富任第一任會長。與此同時,遠在日本留學的學者黃明超對“唐鴻臚井刻石”開始了專項研究。黃明超告訴記者,因其小的時候家住在渤海古鎮,父輩從事這項研究,並著有《渤海國史話》,故受父輩影響,他在日本留學期間,便奔走於日本的大學與名勝古跡。他說,留存於中國的“唐鴻臚井刻石”資料已經很少,更多的記載在日本。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決定,以王仁富“唐鴻臚井刻石”研究者的名義,向日本皇宮詢問“唐鴻臚井刻石”的狀況,很快得到了回復,確認地震對刻石沒有造成影響。這封信件落款是“羽毛田信吾”,時間為2011年6月17日,再次証明了中國的國寶“唐鴻臚井刻石”存放於日本皇宮。

  “如果有生之年能近距離目睹刻石,我就是死了也無憾了!”王仁富嘆息道。

  64頁史料成為鐵証

  在王仁富近20年追討國寶“唐鴻臚井刻石”的歷程中,很多愛國人士也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其中包括黃明超。4月21日,在黃明超的努力下,終於獲得了64頁完整復印的“唐鴻臚井刻石”相關史料樣本,為國寶流失找到了鐵証。此前在一次中日學術交流會上,王仁富發現日本學者論文中有8頁“唐鴻臚井刻石”流失史料,這為國寶遺失找到了有力証據。

  黃明超經過專業分析並翻譯了這64頁史料,發現史料詳細記載了“唐鴻臚井刻石”流失到日本皇宮的過程,其中包括目錄部分、刻石搬運過程,以及一些見到過刻石的日本人描述的詳細過程。

  王仁富告訴記者,自從“唐鴻臚井刻石”被掠走后,日本皇宮方面不允許任何外人進行參觀,甚至日本人也不准靠近。到現在為止,“唐鴻臚井刻石”已經“離家”103年了。

  “靺鞨”或將改寫成“(革未)羯”

  在這些年研究刻石的過程中,王仁富在對旅順口黃金山“唐鴻臚井刻石”拓片上“崔忻”二字的斷句有了新的研究,他從《說文解字》中查閱到,“忻”字為開鑿之意。另外,他又在《后唐書》中找到了唐朝崔氏出使靺鞨的資料,上面顯示的出使者名叫“崔訢”。所以,“崔”即代表人名,“忻”字應為動詞。

  記者在採訪王仁富時,他說,這次完整目睹了64頁史料復印樣本后,意外發現了一個學術界探討的問題:“靺鞨”,史料中為中國古代民族,自古繁衍在東北地區,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時的肅慎和戰國時的挹婁,北魏稱“勿吉”,唐時寫作“靺鞨”。這兩個字也在“唐鴻臚井刻石”上的29個字裡出現,一直被業內稱為“靺鞨”。但是,王仁富發現,在64頁史料復印樣本中,竟然是“(革未)羯”兩個字。

  王仁富做出判斷的原因是,日方史料中第一個字右側是個“未”字,而第二個字左側為“羊”字旁。另外,北魏時的“勿吉”,在字音上也與“(革未)羯”相通。因此,“靺鞨”也可能應改為“(革未)羯”。對此,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還要進行深層的論証。(李鴻劼)

(責編: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