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名人庫>>現代名家>>劉大為

對話劉大為:中西之美——用傳統表達開放的世界

2013年03月28日17:07    來源:雅昌藝術網專稿    手機看新聞

  【導言】“一個西洋畫家表現中國山水,一個中國畫家畫的西洋水彩寫生。”劉大為先生和西班牙藝術家林德的聯展“中西之美”近日在西安開幕。與以往的聯展不同,兩人在藝術語言上實現了一次“交互”,正是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互動,為中西藝術的交流與對話打開了一種新的方式。也對中國藝術如何認識世界的多元化格局、建立屬於自己的評判體系有重要作用。而針對這一場對話中的東西方文化美的“互換”、藝術在文化復蘇中的角色建立等話題,雅昌藝術網總編朱文軼與展覽的主角、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用傳統表達開放的世界

  朱文軼:您說的很重要,整個文化影響力會包括兩個動作:一個是要更加走出去;第二要回到藝術本體確立我們的標准,我們的藝術到底是什麼樣的藝術,什麼是好的藝術?我們怎麼用中國傳統的東西表達更開放的一個世界?更開放的觀念?

  我們也看到從20世紀開始,中國美術有幾個比較大的趨勢。以徐悲鴻和林風眠為代表的“中西融合論”,以齊白石和黃賓虹為代表的堅持中國傳統美術的道路,潘天壽又提出“中西美術要拉開距離”。而這些“融合”大體上都還是指把西方繪畫的技術技巧融合進來,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際上因為市場發育,西方標准的輸入,中國藝術大多則追求的是“被融合”了。這些分野和不同的取向,您怎麼看?怎麼來看這樣的融合和我們文明自主性的東西?

  劉大為:任何國家先進的東西,好的東西都值得其他民族相互學習,我們實際上從西方的科學技術甚至文化借鑒不少好的東西,才使我們的經濟得以發展。科學技術的某些進步這是不容否認的,包括文化藝術,現在各種文化創新的觀念,各種藝術形式的探索,我們都從國外吸收不少非常好的東西。而且我們中國文化正是在漢代融匯佛教藝術,南北朝結合各民族藝術,少數民族藝術,唐代吸納西域文化,明代海上絲綢之路,不斷的融匯貫通之后的集合。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更掀中西文化通匯之高潮,我們在不斷地吸收,豐富我們自己。直至文革出現文化的斷層,割裂了我們的傳統,也阻礙了對外文化的交流。到80年代以來的一二十年我們經歷了西方現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世紀,各種思潮各種風格各種觀念如潮水般涌入,沖擊著也豐富著我們的藝術。我自己也在不斷地學習充實。我的繪畫也是在中國畫的基礎上加強了如色彩、造型、當代的構成,使其更具有時代性,我也會從西方的很多現代藝術當中吸收有價值的東西。

  各國藝術,現當代藝術都有它非常優秀的東西,我曾講過,對外來藝術不是一味地去照搬,也不是一味地否定,我們一定要學習各種文化中最好的東西,優長的東西,來豐富、充實我們自己,這才能致力於世界藝術之林,才能使你的文化不斷地豐盛,我始終是這種觀點。

  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借鑒各國優秀的文化,但是關鍵是要繼承並創造我們的藝術文化,使我們的傳統藝術能夠適應時代的審美,能夠在新時代創造出好東西,這是應該提倡的。

  朱文軼:我們有一個文明的主體,在這個上面不斷地吸收。現在恰恰有一個現象實際上有一些割裂,每一個形成了很多體系,過去說市場體制、市場標准形成的觀念,以一個標准在創作,可能傳統的體系在創作,西方話語權又是一個體系,這幾個體系很難融合。

  劉大為:這個是正常的,每個藝術家的藝術個性,他對文化藝術的認知,跟他自己的修養、境界不同。這都允許,現在是很開放的一種藝術創作環境,我的觀點是不斷地繼承和吸收、開拓和創新。

  因為我年輕的時候是學西畫的,研究生又學國畫,自然而然的會接受中西的交融。有的藝術家主張要堅守傳統當然很好,我認為堅守的同時要不斷地豐富。有的人完全願意學習一些現代的東西,我覺得也可以,尤其是年輕人,他對新的事物很敏感,很願意吸收一些新的東西。但是有一點要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這個不能丟,要在世界的進步當中,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當中體現我們中國的文化精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這是我作為一個藝術家,以我自己的藝術創作、對藝術發展的認知,所談的一些感受。

  朱文軼:美協能不能讓所謂體制外、體制內的力量更好地資源整合?

  劉大為:這個很重要,這也是我在美協這麼多年工作的目標之一。我們始終堅持為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服務,將各種資源整合並創造寬鬆自由的學術和文化氛圍。全國的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中兼容並蓄,各個流派、各種創作風格的藝術家相互借鑒,相互理解,在當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藝術創作,不斷地認知自己的民族文化,也不斷地認識世界文化。

  朱文軼:最后一個問題,您最近有一段話在微博上被轉得非常多,幾千次,您說“藝術品是要給大多數人民群眾看的,這個原話是不是這樣的?不是藝術家挂到自己畫室自己看,作品是要跟人民大眾見面的,如果你畫的東西誰都看不懂還強詞奪理說這個是給少數人看的,實際上是反藝術、反社會的?”

  劉大為:后半段沒有說過,不是我的講話。我是這樣講的,我說:“社會分工不同,藝術家是用藝術創作,用藝術服務於社會,就像農民種糧食給大家來解決吃的問題,工人生產的服裝給別人穿、工人生產汽車給大家開……藝術家干什麼?你的藝術品也要為社會服務。藝術家的責任就是你生產的藝術品也要為社會服務,要求別人為你服務,你也要為他們服務。” 藝術家的作用可能沒有那麼直接,但終歸你創作的作品是要面向公眾走向社會的。當然如果有的藝術家堅持說是為了自己創作,或只是給少數人看的,那是他個人的自由。

  朱文軼:謝謝!

(責編:孫石磊、魯婧)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