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沈陽舉辦的遼寧省珍貴古籍特展上,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紙本文獻——《諸佛要集經》寫本殘片引起了諸多古籍愛好者的興趣。這部被日本僧人盜掘的佛經為何能物歸原主?從倉庫麻袋裡“撿出”的殘片為何如此珍貴?
大連旅順博物館館長王振芬向記者還原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諸佛要集經》寫本殘片的顛沛之旅。
王振芬介紹,珍貴的《諸佛要集經》殘片目前分散在中德俄日4個國家。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不少珍貴文物都被切割分解成若干部分,分散收藏在多個國家。《諸佛要集經》就是其中之一。這部著於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的《諸佛要集經》寫本殘片,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紙本文獻。
“20世紀初,日本京都西本願寺第22代住持大谷光瑞打著中亞探險隊的旗號,在我國新疆的吐魯番、樓蘭、庫車、和田和甘肅等地盜掘了大量古絲綢之路上遺留的珍貴文物。這部《諸佛要集經》殘卷就在其中。”王振芬說。
那麼這原本被盜掘的珍貴文物,怎麼又回到了大連旅順?1914年,大谷光瑞開始其海外游歷和布教的生涯,隨后搬到了旅順,將大量藏書和保留的收集品運抵旅順,並寄存於當時的日本在華設置的所謂關東廳博物館(今天的旅順博物館)。后來,我國政府接管博物館時,並沒有發現這些“沉睡”的文物。直至上世紀80年代,工作人員在清理館藏時,才在倉庫角落的幾隻大麻袋裡發現了這些保存尚好的殘片。
2002年-2005年,旅順博物館與日本龍谷大學合作進行了館藏漢文佛經殘片的整理研究,發現了14片《諸佛要集經》殘片,最終基本恢復了其寫本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