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聖誕節,北京匡時的官方微博貼出一條堪稱歲末中國內地藝術市場最具爆炸性的新聞:“經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與上海恆利拍賣有限公司股東會批准,從即日起,北京匡時與上海恆利進行合並,合並后繼續保留‘北京匡時’名稱,總部設在北京。”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行業人士更驚呼“藝術市場的戰國時代序幕拉開了”。
中國藝術市場戰國時代真的到來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考察整個世界歷史,人類社會的每個發展周期的軌轍其實都是相似的,都經歷的是發生到發展、無序到有序、龍蛇混雜到優勝劣汰這一歷史過程,這就是它不變的規律性。藝術市場也是如此,在經過了前十數年的蓬勃發展之后,中國內地的藝術市場進入優勝劣汰的戰國時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即:目前藝術市場的主要矛盾是普羅大眾日益增長的藝術鑒賞水平和收藏能力與藝術市場主體機構(包括拍賣行、畫廊、美術館)日益落后的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而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則正好成為這一調整適逢其時的觸媒。
中國藝術市場的重新洗牌是有效解決其落后生產方式的途徑。首先是拍賣行業內部的大規模調整。拍賣並不是一個新興的事物,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它並未脫離從早期的魚龍混雜經過優勝劣汰而到最后的兩虎相爭的發展規律,再次驗証了資源向更優勝者集中是顛扑不破的真理。而目前中國的現狀是拍賣公司如雨后春筍,特別是在藝術市場行情持續看好的時候。據統計,2010年一年,僅北京一地的拍賣公司數量已經突破100家,而廣東省新成立的拍賣公司竟達到20家。可以預計,隨著本輪經濟形勢的持續不景氣,許多新成立的、小的拍賣公司將難以為繼,而市場資源包括客戶資源和藝術品資源等肯定會繼續向大
◎殷華杰(北京保利中國書畫季拍部總經理)的品牌拍賣公司規模化集中。
畫廊的整合、重新洗牌也應是藝術市場調整向好的題中之意。與准入門檻相對較高的拍賣行不同,畫廊正是能滿足和實現大眾這種需要的所在。但如果數以萬計的畫廊沒有足夠的眼光,想當然以為包下某位藝術家就可以得到長遠的發展和同行的尊重,那麼它顯然在被淘汰之列。
隻關注展覽展示等低層次功能的美術館也將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淘汰掉。曾幾何時,美術館的興盛被當作一地區文化發展的晴雨表。不過遺憾的是,這些“美術館大躍進”運動中誕生的大部分隻有豪華的建筑,而能拿得出手的藏品則少之又少﹔它們的唯一功能是聯合當代某些入流或不入流的“藝術家”舉辦個展、回顧展等等。
回頭來看,北京匡時與上海恆利的合並其實是極為明智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拍賣市場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