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劉大為:中西之美 --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對話劉大為:中西之美 

2013年01月22日11:18    來源:雅昌藝術網    手機看新聞

(圖片來源雅昌藝術網)

     【導言】“一個西洋畫家表現中國山水,一個中國畫家畫的西洋水彩寫生。”劉大為先生和西班牙藝術家林德的聯展“中西之美”近日在西安開幕。與以往的聯展不同,兩人在藝術語言上實現了一次“交互”,正是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互動,為中西藝術的交流與對話打開了一種新的方式。也對中國藝術如何認識世界的多元化格局、建立屬於自己的評判體系有重要作用。而針對這一場對話中的東西方文化美的“互換”、藝術在文化復蘇中的角色建立等話題,雅昌藝術網總編朱文軼與展覽的主角、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藝術語言的“互換”

朱文軼:這次展覽的題目我很感興趣,“中西之美”。這是一個怎樣的中西對話?

劉大為:“中西之美”是我和一個西班牙藝術家林德的聯展。展覽起因很偶然。今年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了我的一個小型個展。西班牙藝術家林德看了展覽,據主辦方講他對展覽非常有興趣,提出來能不能認識我,或者是跟我學水墨畫。后來,主辦方通過西班牙駐中國使館,找到我,提出2013年是中國和西班牙建交40周年,何不舉辦二人的畫展,作為中西建交的首個文化交流項目。並建議展覽放在中國文化重鎮-西安來舉辦。

他提出的創意很有意思,一個西洋畫家表現中國山水,一個中國畫家畫的西洋水彩寫生,相互對照。林德來過幾次黃山,非常喜歡登臨其中的意境,他的油畫作品表現黃山具有中國文化氣質、並給很多藝術家帶來靈感的山;參展的是數十年來赴歐洲各國採風寫生,表現不同人文自然環境的水彩作品。

朱文軼:您的作品裡邊什麼打動了他?

劉大為:他喜歡我展出的水彩畫,覺得看起來是西洋水彩畫,卻很有中國水墨的韻味。他還對一幅較大尺寸的中國畫《雪域生靈》極有興趣,是以寫實與寫意之間的水墨手法表現風雪狀態下的?牛群。這幅畫大面積的白,極少的黑灰,隻在一匹?牛尾上有一抹色彩。據說他看了這幅畫很長時間。他說很佩服中國畫隻有黑白,卻能表現很豐富的主題和情感。

朱文軼:這個展覽的主題在您的過去創作經驗裡是不是很特殊的?

劉大為:參加過很多中外交流的展覽,但像這樣的二人聯展沒有過,籌備時間比較倉促。所以這次展覽林德基本沒有拿他新的作品,而是他2009年畫的黃山,我的作品是按照絲綢之路的思路來呈現的。從東方到西方的游歷,從歷史文化古都長安出發,經由中國新疆、中亞、中東、東歐、西歐,甚至北非,最后到葡萄牙、西班牙-這樣一條“絲綢之路”的旅程。這是一次中西藝術的交流、對比,展示我們中西文化各自的魅力,與相互的影響。當然這是一個小型展覽,共八十幾張作品,主題很突出,很有創意。

朱文軼:也是這個主題讓我們又把注意力放到了關於中西文化對話的話題上面,我們這些年很清晰地看到了有這樣一個斷層,首先在文化輸出的影響力上斷層表現在國外對中國藝術的認知,要麼停留在古代藝術上,要麼受到西方價值體系影響的當代藝術作品,其實中間的一塊缺失了,或者說本來應該是主流藝術的這一塊怎麼去呈現它應該有的影響力?我想,這個也是您在做美協主席的這麼多年一直在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劉大為:好的,你說的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在很多文章裡提到,在很多場合也講到,這就是東西方藝術的相互認知方面,了解方面的一個差距,這應該說跟我們大的背景有關系。近百年來,我們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教育、甚至文化,我們是一種吸收的狀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受的都是西方的東西。

因為我們一度落后,你的東西又拿不出去,來中國的懂文化的外國人呢是少之又少。所以中國近現代對西方的了解比較多,西方對中國了解並不多,尤其是文化藝術。我給他們舉過一個例子,我到西方去,因為我在美協工作,近些年來有一些國外交流的機會,跟國外一些藝術家、著名的藝術家,甚至是一些藝術單位的負責人交談起來,中國近現代的著名的、頂級的藝術家,他們一無所知齊白石、徐悲鴻都不了解。這個也不能怨他們,因為我們介紹得很少,他們可能對唐代的工筆、唐三彩、宋代的山水、元青花等有一些了解,因為作品大多藏在國外的博物館裡。且因為古代中國很強大,輸出得很多,所以他們了解,現在他們則知之甚少。

而我們對西方藝術的了解,中國的藝術家自不用說,一個高中生你問他文藝復興三杰都背得滾瓜爛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初中生可能都知道印象派,甚至連后期印象派,畢加索、梵高,前衛藝術都知道。國外的藝術家大多都不了解中國近現代的頂級的藝術家,中國一個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歐美的著名藝術家,甚至現當代的藝術家,這差距就太大了,什麼原因呢?這是過去一段時間,西方是處於一種經濟的強勢,我們是一種弱勢。

你沒有機會把你的東西介紹出去,反而大量的西方的東西涌進來,這也不怨國外的藝術家,也不能怨我們的年輕人學習模仿西方藝術。因為我們接受的就是這些東西,所以這就是一個差距,當然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國力逐漸地強盛,現在可以說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漸強大起來的一個新中國,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成就,開始在世界上佔有一種重要的地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都感覺到經濟的強大,國力的強大也帶來了中國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影響力開始受到世界的關注。

朱文軼:藝術是蘇醒裡邊的一個部分。

劉大為:像現在為什麼很多歐美青年人要學習中文,要學習京劇,甚至學習我們的相聲,就是他開始關注中國文化了。包括莫言的作品非常優秀,得諾貝爾獎,這就說明他們關注中國,我們優秀的作品能夠得到國際學術機構的認可,甚至獲獎。他本人作品固然優秀,國力的強盛,中國成為世界的熱點,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想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會更加頻繁,像這樣的展覽,東方、西方的藝術交流放到一起,我們共同面對這個時代,我們展示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同時展示我們的世界觀。中國的藝術家在學習傳統當中也逐漸地學習融匯西方的藝術。如果把真正代表中國文化的作品介紹出去,能夠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藝術、了解中國的文化,這也是我們這一代藝術家的一種責任,我們要有對我們文化的自信。所以你這個問題是非常關鍵的。

(責任編輯:孫石磊、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