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劉大為:中西之美 【2】--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對話劉大為:中西之美 【2】

2013年01月22日11:18    來源:雅昌藝術網    手機看新聞

藝術在文化復蘇中角色是什麼?

朱文軼:您說得非常重要。我有一個問題,這種介紹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因為看起來藝術的繁榮也好或者它的輸出影響力,它是一個經濟影響力的結果,我們現在正處於經濟崛起時期,文化復蘇的過程中間,藝術在裡邊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藝術家應該在裡邊扮演什麼?政府應該扮演什麼?

劉大為:你這個問題也很重要,我們的世界經濟一體化這是一個大趨勢,在這種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各方面的交流都會頻繁,包括文化,相互的影響、滲透、融匯會越來越擺到我們的面前,但是這個時候更應該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展示到全世界的面前,我們也要自立於世界文化藝術之林,所以這個時候我覺得從政府有關部門,藝術家,民間團體和整個社會都要努力。我們要認清這樣一個形勢,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大支持,藝術家也要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具體到我們美協,也要在當前世界文化的頻繁的交流當中,盡可能的努力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展示到世界各國人民面前,讓大家了解中國的優秀文化,經過各種努力把我們的好東西拿到世界各國去展示,讓他們更了解中國的藝術和藝術家。

就像你剛才說的,為什麼對中國古代的了解比較多,對特別前衛的東西了解也多,對我們國內的主流或架上美術知之甚少。比如我們有一年全國美展在日本展出,中國畫表現的一個人物畫題材,日本的很多藝術家都嘆為觀止。中國畫的表現能力並不差,很多一些細微的刻畫不比一些油畫表現能力差,他們都很驚嘆,但是這些作品就是在日本的一個城市大家看到了,其他的世界各地的觀眾都沒有看到,缺少一種展示的機會。

當然現在世界上進入一種當代藝術的狀態,對現當代藝術大家的認知各自不同,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的把好的作品都展示給大家,讓大家去認識、了解。因為當代是一種世界各國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對藝術的看法、評判有各自的標准,這個時候或許需要建立我們自己的評判標准,不能跟著別人后面說。建立我們自己的評判標准,這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用傳統表達開放的世界

朱文軼:您說的很重要,整個文化影響力會包括兩個動作:一個是要更加走出去;第二要回到藝術本體確立我們的標准,我們的藝術到底是什麼樣的藝術,什麼是好的藝術?我們怎麼用中國傳統的東西表達更開放的一個世界?更開放的觀念?

我們也看到從20世紀開始,中國美術有幾個比較大的趨勢。以徐悲鴻和林風眠為代表的“中西融合論”,以齊白石和黃賓虹為代表的堅持中國傳統美術的道路,潘天壽又提出“中西美術要拉開距離”。而這些“融合”大體上都還是指把西方繪畫的技術技巧融合進來,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際上因為市場發育,西方標准的輸入,中國藝術大多則追求的是“被融合”了。這些分野和不同的取向,您怎麼看?怎麼來看這樣的融合和我們文明自主性的東西?

劉大為:任何國家先進的東西,好的東西都值得其他民族相互學習,我們實際上從西方的科學技術甚至文化借鑒不少好的東西,才使我們的經濟得以發展。科學技術的某些進步這是不容否認的,包括文化藝術,現在各種文化創新的觀念,各種藝術形式的探索,我們都從國外吸收不少非常好的東西。而且我們中國文化正是在漢代融匯佛教藝術,南北朝結合各民族藝術,少數民族藝術,唐代吸納西域文化,明代海上絲綢之路,不斷的融匯貫通之后的集合。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更掀中西文化通匯之高潮,我們在不斷地吸收,豐富我們自己。直至文革出現文化的斷層,割裂了我們的傳統,也阻礙了對外文化的交流。到80年代以來的一二十年我們經歷了西方現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世紀,各種思潮各種風格各種觀念如潮水般涌入,沖擊著也豐富著我們的藝術。我自己也在不斷地學習充實。我的繪畫也是在中國畫的基礎上加強了如色彩、造型、當代的構成,使其更具有時代性,我也會從西方的很多現代藝術當中吸收有價值的東西。

各國藝術,現當代藝術都有它非常優秀的東西,我曾講過,對外來藝術不是一味地去照搬,也不是一味地否定,我們一定要學習各種文化中最好的東西,優長的東西,來豐富、充實我們自己,這才能致力於世界藝術之林,才能使你的文化不斷地豐盛,我始終是這種觀點。

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借鑒各國優秀的文化,但是關鍵是要繼承並創造我們的藝術文化,使我們的傳統藝術能夠適應時代的審美,能夠在新時代創造出好東西,這是應該提倡的。

朱文軼:我們有一個文明的主體,在這個上面不斷地吸收。現在恰恰有一個現象實際上有一些割裂,每一個形成了很多體系,過去說市場體制、市場標准形成的觀念,以一個標准在創作,可能傳統的體系在創作,西方話語權又是一個體系,這幾個體系很難融合。

劉大為:這個是正常的,每個藝術家的藝術個性,他對文化藝術的認知,跟他自己的修養、境界不同。這都允許,現在是很開放的一種藝術創作環境,我的觀點是不斷地繼承和吸收、開拓和創新。

因為我年輕的時候是學西畫的,研究生又學國畫,自然而然的會接受中西的交融。有的藝術家主張要堅守傳統當然很好,我認為堅守的同時要不斷地豐富。有的人完全願意學習一些現代的東西,我覺得也可以,尤其是年輕人,他對新的事物很敏感,很願意吸收一些新的東西。但是有一點要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這個不能丟,要在世界的進步當中,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當中體現我們中國的文化精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這是我作為一個藝術家,以我自己的藝術創作、對藝術發展的認知,所談的一些感受。

朱文軼:美協能不能讓所謂體制外、體制內的力量更好地資源整合?

劉大為:這個很重要,這也是我在美協這麼多年工作的目標之一。我們始終堅持為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服務,將各種資源整合並創造寬鬆自由的學術和文化氛圍。全國的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中兼容並蓄,各個流派、各種創作風格的藝術家相互借鑒,相互理解,在當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藝術創作,不斷地認知自己的民族文化,也不斷地認識世界文化。

朱文軼:最后一個問題,您最近有一段話在微博上被轉得非常多,幾千次,您說“藝術品是要給大多數人民群眾看的,這個原話是不是這樣的?不是藝術家挂到自己畫室自己看,作品是要跟人民大眾見面的,如果你畫的東西誰都看不懂還強詞奪理說這個是給少數人看的,實際上是反藝術、反社會的?”

劉大為:后半段沒有說過,不是我的講話。我是這樣講的,我說:“社會分工不同,藝術家是用藝術創作,用藝術服務於社會,就像農民種糧食給大家來解決吃的問題,工人生產的服裝給別人穿、工人生產汽車給大家開……藝術家干什麼?你的藝術品也要為社會服務。藝術家的責任就是你生產的藝術品也要為社會服務,要求別人為你服務,你也要為他們服務。” 藝術家的作用可能沒有那麼直接,但終歸你創作的作品是要面向公眾走向社會的。當然如果有的藝術家堅持說是為了自己創作,或只是給少數人看的,那是他個人的自由。

朱文軼:謝謝!

 

(責任編輯:孫石磊、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