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裡的金縷玉衣 記者錢歡青 攝
與金縷玉衣同時出土的瑪瑙印章,上刻“劉疵”二字。
在臨沂市博物館的展廳,有一件異常珍貴的文物——— 金縷玉衣,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套隻有腳套、手套和頭套而沒有四肢和上身的玉衣。
記者看到,博物館專門給這件文物設置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國寶廳,玉衣穿在一個人體模型上,平躺在一個玻璃櫃內。腳套、手套和頭套完整地包在模型的腳、手和頭上。而在模型的頭部右側,還放著一顆瑪瑙印章,上面刻著“劉疵”二字。專家因此認為,這套金縷玉衣的主人應該就是劉疵,可惜的是,由於史書對此人並未有記載,所以迄今為止,專家們依然無法確切考証,這個劉疵究竟是誰,而有關小村土墩下埋藏2000多年前神奇國寶的故事,卻早已成為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小村土墩下,埋藏大寶貝
故事要從臨沂蘭山區南坊街道洪家店村說起。
在這個普通小村庄的西北,曾經有一個20多米高的土墩,土墩旁邊,還有一個池塘。根據村民的回憶,以前,土墩旁邊還有一些老墳,老墳前還有5塊大石碑,每一塊都有2米多高,這些老墳的主人都姓劉。可惜的是,在“文革”時,這些石碑都被砸碎了。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村裡在這個土墩的旁邊建起了一個磚廠,磚廠要挖土燒磚,土墩就成了天然的取土場。1978年5月的某一天,取土工人挖著挖著,發現了一座古墓。
古墓現身后,村裡立即與相關文物部門取得聯系,當時的臨沂市文物組考古人員於是立即趕赴現場,對古墓進行了發掘。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金縷玉衣於是重見天日。
臨沂市博物館館長王培曉告訴記者,玉衣出土之后,就被運到了臨沂市博物館,這套玉衣制作精巧玲瓏,藝術造詣驚人,屬稀世珍品。其型制為國內僅見,曾多次出國展出。
神奇金縷玉衣,全國最為獨特
玉衣也稱“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玉放置於人體上,可以使人的精氣不致外泄,這樣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來世再生,所以玉衣在漢代玉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王培曉告訴記者,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用玉1140片,玉片以長方形為主,磨制得很薄,質地晶瑩細膩,每片玉片的各角和邊緣都鑽有為穿系而制作的小孔,玉套用金絲以十字交叉式連綴而成。目前,國內共發現玉衣20余套,其中以臨沂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奇特,“這套玉衣由面罩、手套(兩隻)和鞋(兩隻)組成,分別套罩在頭部、兩手和雙腳上,其用意似乎在於以點代面,即用身體最末端的幾個點來代替全身,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玉衣不完整,和玉料缺乏有直接關系
漢代的人們普遍相信人死后靈魂尚存,還要像活人一樣吃喝玩樂。基於這種觀念,漢代人死后往往不惜巨資,挖墓穴、做棺槨、著玉衣,隨葬豐厚的物品供死者的靈魂享用﹔還要在地面之上高筑墳丘、陵園、祠廟等,設專人負責維修,按時供奉。西漢時期厚葬之風甚盛,從考古發掘的墓葬資料中可以得到具體、形象的反映,用玉衣作葬服、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兩眼、兩鼻、兩耳、嘴、生殖器和肛門)。出土的玉衣經常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等,其中最講究的是用玉蟬作口琀,古人認為人死后,其靈魂離開尸體,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能夠復活和再生。
漢代玉衣也不是一開始就很完備,也有一個從不完備到完備的演變過程。西漢早期的玉衣,能夠復原的隻有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的一套。據地質礦物學家的研究,漢代玉料絕大多數是來自今新疆境內的和田玉,其次還有今遼寧境內的岫岩玉。西漢早期,和田偏居西域,岫岩又遠在東北,剛剛建立起來的新政權在這兩個地區可能尚不能行使強有力的統治,這不能不影響到玉料的大量開採及向內地輸入。因此可以說,西漢早期玉衣呈不完整的局部形象,可能與玉料的缺乏有直接的關系。劉疵身著不完整的玉衣,有的玉片還有用其他殘玉器改制的現象,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當時用於制作玉衣的玉料是不充足的。
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外交軍事家張騫奉命出使西域,最后終於建立起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並在此地區逐步實施了有效的統治。這樣,大量和田玉的開採並通過貫通中西的著名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內地才成為可能。從武帝開始,西漢中期的玉衣形制已很完備。完整的玉衣外觀和人體形狀相似,形如鎧甲,包括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及鞋等部分,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
耗時、費錢,卻難保尸骨不朽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制作一套金縷玉衣十分不易。玉衣的制作繁瑣而精細,要經過設計、選料、開片、鑽孔、拋光、拔絲、編綴等多道工序。漢代制作一件玉衣,需一名玉工費十余年的工夫。為此,漢代的統治者甚至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制作的“東園”作坊。這裡的工匠把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的玉料,通過一道道工序把它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據測定,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鑽孔直徑僅1毫米,金絲編結玉片的方法也很復雜,編結、外表打結,甚至還有卷邊等工續,做工精細,有點類似於現代時裝的剪裁。制作金縷玉衣的工藝繁難與精密程度之高令人驚訝。
制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雖然成本如此之高,但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尸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尸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劉疵或為奚涓之母
漢代統治者相信玉衣可保護尸骨不朽。這種觀念現在看來是毫無科學根據的,然古人是深信不疑的。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琯的玉衣內,除殘留幾顆牙齒外,尸骨早已化為泥土。
劉疵墓中的情況也是如此,考古人員打開棺木后,發現棺中尸骨早已無存,隻在石板下發現一套包括頭、雙手、雙足五個部位的金縷玉衣。頭罩北向,正南北,從頭罩到腳罩,長1.8米。胸部有殘破玉佩兩件,右手執一玉佩﹔腰部靠近右手套處有瑪瑙質印章一枚,上陰文篆書“劉疵”二字。
整個墓葬為石槨、木棺、單葬形式。石槨是用不規則的塊石壘成,因為年久淤積,木漆器等隨葬品均已腐朽,僅有殘漆片、奩、盤、耳杯等器物尚可辨認。棺蓋北端放置玉璧一塊,已被蓋石壓毀。
由於劉疵在史書中無記載,多數學者從同時出土的錢幣,以及3把鐵劍、2件銅弩機推斷,墓主人劉疵是西漢早期的一位列侯。有學者猜測,墓主人可能是奚涓之母“疵”:根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載,奚涓為漢高祖劉邦舍人,隨劉邦起兵於沛,入咸陽后,官拜郎中。劉邦封漢王后,奚涓為將軍,漢高帝六年(前201年),以軍功封魯侯,食邑4800戶,功比舞陽侯(樊噲)。奚涓死后,因無子,封其母疵為侯。疵在位10年,呂后五年(前183年)薨,封除。
對於墓主人的身份,當地還流傳著另一個版本的說法,祖輩相傳的說法是,劉疵是漢代的一位大官,在洪家店打仗的時候戰死了,就葬在這裡。因為他是有功之臣,所以漢代宗室把他厚葬,給他穿上金縷玉衣。
無論是學者的猜測還是當地村民的傳說,穿著金縷玉衣的這位劉疵究竟是誰,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也許將成為一個永遠的謎團。(記者 錢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