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底價拍賣真假難辨易做局:業內揭隱情--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無底價拍賣真假難辨易做局:業內揭隱情

2013年01月14日08:40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玉雕大師翁偉民的作品《心中有佛》,100元起拍,53760元成交。

玉雕大師翁偉民的作品《心中有佛》,100元起拍,53760元成交。

倪瓚款《樂圃林居圖》,100元起拍,575萬元成交。

倪瓚款《樂圃林居圖》,100元起拍,575萬元成交。

  門檻低、拍品多、近年風生水起 但業內人士稱其中有隱情

  1000元起拍、100元起拍、1元起拍……最近記者發現,“無底價拍賣”正在走紅。你千萬不要小看這種“低到塵埃中”的拍賣方式,事實上,去年國內拍場的許多“奇跡”都是由無底價拍賣所創下的。去年4月,一張陳鑒如款《竹林大士出山圖》在北京保利從1000元起拍,最后以1150萬元的價格成交﹔去年12月,上海泓盛的紙雜文獻專場,一幅倪瓚款《樂圃林居圖》100元起拍,以575萬元成交,被稱為去年秋拍最大的“漏”……在藝術品市場普遍不景氣的當下,“無底價拍賣”積聚起了難得的人氣,會否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一個突破口?它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風險?

  文、圖:記者 金葉

  現象

  郵幣等中低檔藏品

  頻現無底價拍賣會

  東方國際應該算是國內最早採用無底價拍賣的公司。1997年,它以北京報國寺為基地,定期舉行“民間收藏品拍賣會”,被稱作是“老百姓的拍賣會”。每件拍品均以100元起拍,參拍者隻要交200元押金就可領到競拍牌。這個拍賣會上曾經發生過不少趣事,比如有個大媽把自己家裝煤的大瓷缸拿來拍賣,最后還真被鑒定為明代青花纏枝魚藻紋缸,以6600元成交。而在2003年,這個“煤缸”的拍賣價格已經達到230萬元。

  長期以來,“無底價拍賣”不時出現在一些小拍賣公司或者大拍賣公司的四季拍賣專場中,主要被應用於一些中低檔藏品,如郵幣、工藝品、一些非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等等。因為價格適中,這種方式成為喜歡藝術品的普通買家或收藏界的“新兵”們可貴的“練眼”機會。

  而最近,這種情形似乎在發生變化。“無底價拍賣”越來越多地在大拍賣行中“現身”,包括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在內的眾多知名拍賣公司都上拍了大量無底價拍品。越來越多的“無底價”藝術品被拍出了“天價”,也有許多名家之作的價格在“無底價”拍場上大打折扣,讓競拍者撿到了“大漏”。除了上述《竹林大士出山圖》、《樂圃林居圖》以外,去年8月,八大山人款《荷塘雙鵪》也進行了“無底價拍賣”,以339.25萬元落槌。

  同時,正在經歷大幅度調整的中國當代藝術也“勇敢”扛起了“無底價”的大旗。去年8月,北京保利第18期精品拍賣會上,包括張曉剛、鐘飆、楊千等藝術家的120多幅作品全部“無底價拍賣”。有網友驚呼:“有些作品一千塊就落槌,比潘家園的地攤貨都便宜!”張曉剛的作品《女人體》從1000元起拍,以11.5萬元成交,比它在2008年16.8萬元的成交價縮水了32%﹔楊千的作品《無題》8萬元成交,相比2007年佳士得秋拍約61萬港元的成交紀錄,降幅約為85%。

  優勢

  確實有漏可撿 亦可積聚人氣

  為什麼“無底價拍賣”突然之間熱了起來呢?

  天問拍賣公司總經理季濤認為,國內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目前到了調整期,作為拍賣企業,在市場下滑、收藏者信心不足、人心猶豫不定時,重新聚攏人氣是十分重要的。幾家拍賣行不約而同加大了無底價拍賣品的數量,就是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國外拍賣行對於藝術品的定價水平比較高,判斷得比較准確。中國的拍賣行在這方面有欠缺。如果一不小心定了個超出市場承受力的高價,反而容易造成流拍。‘無底價拍賣’讓競拍者自己去定價,比較省事,而且成交率通常都是100%。然而,同樣是無底價,放在國外可能未必管用。西方的藝術品市場比較穩定,無底價反而讓他們覺得怪怪的。而且,無論你把底價定得多低,競買人通常該出多少錢就出多少錢,他們很相信自己的鑒別能力和對市場的判斷。但中國的藏家比較‘感性’,‘無底價拍賣’有神秘感,會激起很多‘撿漏者’的參與熱情。”

  但真的有漏可撿嗎?北京博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運營總監巴振宇向記者証實了這種說法。從2008年起,北京博觀一共推出了六場“無底價”的中國玉雕大師作品拍賣會。“幾乎每一場都會有成交價低於市場價和委托人預期的情況出現。比如2009年,玉雕大師翁偉民的一件翡翠作品是8000元成交的,當時它的市場價格應該不低於3萬~5萬。”

  雖然很多競拍者抱著“撿漏”的心理,但總體而言,“漏”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實上,同樣的藝術品,“無底價”反而更容易拍出高價。“無底價的場次,明顯比有底價的要熱鬧很多。更多的情況是,因為人來得多,價格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爭’高了。”季濤說。

  此外,“無底價拍賣”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有助於擠掉拍賣市場的泡沫。比如去年8月保利精品拍賣會的無底價專場上,以張曉剛為首的當代藝術家的部分作品發生“跳水”的情況。保利四季精品部業務經理李雅璐認為,這是因為“無底價給了藏家更大的主動權,讓更多的藝術品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所以產生了一個‘去泡沫化’的結果”。上海泓盛拍賣公司董事長趙涌告訴記者,藝術品市場的“泡沫”的確很難在“無底價”拍場中出現。“這幾年泡沫被擠掉了不少,有些拍賣場次的成交量萎縮了50%~60%。但我們去年無底價拍賣中的紙雜文獻板塊一點都沒受影響,比前年還有成倍的增加。”

  建議

  高價值藝術品需謹慎使用“無底價拍賣”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兼職教授王鳳海表示,“無底價拍賣”實現了完全由競買人來行使定價權。“拍品到底值多少錢,不再由一部分人先定一個價格,而是交給競買人所代表的市場來決定。它實際上是一種更為公平、公開、合理的交易方式,是具有推廣意義的。”

  “但要想做好‘無底價拍賣’,尤其是高價值藝術品的‘無底價拍賣’,應當具備一些相應的前提條件。首先是拍賣企業應該比較專業,有較強的號召力,並且在拍賣前進行非常廣泛的宣傳﹔其次是拍品的收藏人群要比較廣,有相對多的人群被吸引來參與競拍,參加的人越多、越專業,競拍結果就越接近於藝術品的真實價值。”王鳳海說。在他看來,“無底價拍賣”的結果有不可預知性,而藝術品的價值又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在藝術品拍賣中一定要慎用“無底價拍賣”,尤其是高價值的藝術品。

  據記者觀察,雖然目前“無底價拍賣”做得風生水起,大多數拍賣公司看似隨心所欲,實則不逾矩。為了規避潛在的風險,都在恪守自己的“紅線”。巴振宇告訴記者,北京博觀選擇的大都是市場價在5萬~10萬的作品。“幾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的作品,我們不會拿來進行‘無底價拍賣’。主要是因為不可預測性太大,風險太大。而且拍賣的時間也會過長,不利於節奏的控制。”

  盡管倪瓚款《樂圃林居圖》在無底價專場拍出了500多萬元的高價,但趙涌坦言,這對於泓盛也是一個偶發事件。價值幾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的藝術品,如果事先知情,泓盛一般也不會拿出來做無底價拍賣。“能收藏這個價位的藝術品的人群太少了。同樣,當代藝術品,如油畫、雕塑,我們現在也不會拿出來進行無底價拍賣,因為收藏的群體也不大。收藏的群體越小,假成交、相互做局的可能性就大,風險也越大。郵票就非常適合‘無底價拍賣’的方式,《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市場價值現在是100萬元,我同樣敢拿來‘無底價拍賣’。因為它的收藏群體太龐大了,藏家之間根本不可能提前商量好‘做局’。”

  趙涌透露,1月21日起,泓盛“無底價拍賣”的紙雜文獻板塊將在網絡上開槌。“如果拍賣現場隻有幾十個人的話,那還是有可能撿到漏,但依托於網絡平台的拍賣,每天有成千上萬人前來鑒賞,那基本上不太可能撿到漏,‘無底價’拍出的價格也就更接近於它的真實價值。”

  短板

  結果不可預測 投資更具風險

  “無底價拍賣”結果的不可預知性,使它具有更大的風險。很多人認為,一個顯而易見的推理是:既然敢於“無底價”,那麼拍品說不定是“有問題”的便宜貨或者偽劣品。巧合的是,去年在“無底價”拍場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陳鑒如款《竹林大士出山圖》和倪瓚款《樂圃林居圖》,都有自己的克隆版本。前者的同名之作藏於遼寧省博物館,而后者的同名之作在2007年北京保利曾經拍出過671萬元的高價。李逵和李鬼,分不清哪個是真跡,哪個是仿作。

  “拍賣公司既然讓拍品‘無底價’,就是因為它沒把握,也不敢保証品質。買家哪怕用1億元買了幅有問題的畫,拍賣公司也不會為此承擔任何責任。”北京隆榮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建業說。

  但也有人認為,目前國內的拍賣公司,不管是“有底價”還是“無底價”,普遍都是既不“保真”也不“保退”。雖然在“無底價拍賣”中,買家承擔的風險的確增大了,但是這個風險至少沒有變得更加突出。

  另外,根據“游戲規則”,“無底價拍賣”不可以流標,標的必須賣給場上出價最高的競拍人。“如果是些不太值錢的小藝術品,無底價拍一下未嘗不可。但如果真是特別有價值的,這樣做的風險就太大了,我不太相信會有那麼傻的賣家。負責任的委托方會對自己的東西有一個基本認識,如果是特別有價值的東西,他怎麼會連個保留價也不提,讓人隨隨便便就買了呢?”劉建業說,“拍賣公司必須對送拍人和競拍人負責任。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的東西,你從100元、1000元開始拍,外國人會怎麼看我們的文物?本來就夠混亂的了,這樣下去更加不知道怎麼分辨真偽了。”

  趙涌則表示,他並不擔心真正的好東西會“一不小心”被當做便宜貨給人買走。“泓盛這次拍出高價的《樂圃林居圖》,本是一個送拍人送來的一大箱東西中的一件。對於這種大批量的送拍,我們沒有辦法一一研究和梳理,通常的做法是放在紙雜文獻板塊用無底價的方式拍。拍賣前,給每一件拍品拍了照片,放入圖錄,什麼說明都沒有寫,甚至連倪瓚的名字都沒有提。但后來我們不斷接到很多藏家打來電話咨詢這件拍品,我們才意識到這有可能是倪瓚的一件精品。這件作品開槌之后,引起場內藏家和電話委托人的激烈競購,直到最后拍出了高價。這件事說明一個問題,隻要是具有號召力的拍賣行,並且事先做了充分的推廣,吸引了足夠多的專業藏家到場,他們的競拍自然會給予拍品一個負責任的價格——哪怕這件拍品的價值事先根本沒有被藏家和拍賣公司發現。說到風險,其實我們最怕的是頂級買家私下‘做局’。比如本來可以出到1000萬元的拍品,但是他們商量好不出價了,讓人300萬元就買走了。”

  季濤向記者透露,因為存在巨大的風險,所以有的拍賣公司會有規避的方法,“比如,讓賣家在那守著,萬一拍便宜了,就舉牌把它拍回來。這種做法雖然違規,但目前來看也不可能完全避免。”

  鏈接: 何為“無底價拍賣”?

  無底價拍賣是相對於有底價拍賣而言的,一般拍賣會上的拍品都會有一個底價,它是由委托方和拍賣行共同商定的最低出賣價格。如果場上所出價格低於底價,拍品就宣布流拍。而無底價拍賣是無估價拍賣,拍賣公司對拍賣品並不提前設定底價,由競買人自己競相報價,最后由報價最高者購得。

  一般有這樣幾種無底價起拍方式:國內最常見的方式是拍賣師以最低的競價幅度起拍﹔拍賣師讓場上的買受方先自由報價,此時不考慮競價幅度,出1元也可以,出8萬元也行,拍賣師再在買家報出的第一口價基礎上按照規定的競價幅度繼續加價﹔國外大拍賣行常採用的方式是拍賣師根據自己對該無底價拍品的估價出一個起拍價,如果有人應價則繼續按照此時的競價幅度繼續加價。如果無人應價,拍賣師可以再次調低起拍價繼續詢價,直到有人應價為止。

(責任編輯:任文(實習生)、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