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裂秋風 潤含春雨:焦墨疏論--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干裂秋風 潤含春雨:焦墨疏論

陳雲

2013年01月06日09: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圖為陳雲中國畫《焦墨淡彩》。

  焦墨法是中國畫既古老又具有難度的表現技法。用純焦墨創作的中國畫,自明末清初的程邃始。至近現代,黃賓虹、潘天壽,以及當代張仃等名家都常以純焦墨作畫。

  焦墨技法是以不摻入水分的飽和濃墨,渴筆作畫,用單一的濃墨體現畫面的虛實、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筆頭含墨量的多與少和下筆的輕、重、澀、疾,是焦墨技法的應用訣要。焦墨的難點,在於不使用水的情況下,畫出蒼潤之感,歷代畫家視其為畫道上的險徑。

  線條是中國畫的生命線,也是區別於其他畫種的最顯著的特征。焦墨山水的線條表達尤為重要。焦墨與水墨的用筆用墨同中有異。中國畫強調的“骨法用筆”、“墨分五色”,在焦墨中得到了特殊的體現。在用筆方面,水墨畫以水求墨色變化,焦墨的性質則決定了其用筆以渴筆為主。正如黃賓虹在其畫作中的題識:“用渴筆法,最宜腴潤”。運用得當的渴筆,會產生干中起“毛”。“毛”使線條顯得蒼潤。在渴筆的行筆軌跡中,線條還會自然產生中間夾雜絲絲點點、形態各異的白痕,即“飛白”。“飛白”強化了線條線斷意不斷的虛實相生,豐富了焦墨層次。起“毛”與“飛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焦墨中對蒼潤之感的表達起著重要的作用。

  除了線條的勾勒,皴擦點染是中國畫表現山水紋理、陰陽向背等形態的主要手段,水墨淋漓的酣暢之趣多在其中。焦墨不使用水,因而以皴擦替代了渲染。皴擦是焦墨創作中又一個重要的表現技法。

  要以焦墨達到“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藝術效果,就要把握住線條勾勒和皴擦這兩個關鍵的技法。如果用筆劍拔弩張、妄生圭角,非但沒有層次感,還會筆枯墨死,形成火燒秸稈之象。行筆滯涸、積成墨團、筆枯骨露、火燒眉目之困象,是焦墨運筆容易出現的弊端。此外,焦墨的黑白灰基調,還容易產生西畫素描效果,甚至產生黑白反差強烈的大塊面對比,缺乏中間層次,違背了中國畫傳統精神主流——寫意性、書寫性。因此,以焦墨作畫,要焦渴下筆,以渴求潤,以干求濕,以濃化淡,以筆代墨,化繁為簡。焦渴中見渾厚華滋、蒼茫深秀、線墨渾然。

  焦墨技法高深,曲高和寡,需要畫家嫻熟的筆墨功力,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修養。因此,焦墨雖為古老技法,但許多畫家望而生畏,能脫穎而出、獨樹一幟者,較為罕見。因而,焦墨創作還存在發展空間。例如色彩在焦墨上的應用。按常規,焦墨不宜設色,但如果能夠適當地施以淡彩,讓焦墨與色彩融化,便能產生微妙的藝術效果,靈用玄化,似久旱逢雨,猶開新面。隻不過融入色彩,不能失焦墨本質。再者,目前焦墨多應用在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很少見到純焦墨的創作。這都需要今人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藝合於道。焦墨中的黑白,恰如中國哲學中的陰陽,虛實相生,剛柔相濟,一山一木一草皆負陰而抱陽。焦墨的干潤黑拙,濃淡虛實,集筆法之妙,得純墨內美,唯見純素、簡遠,得平淡天真,方能歸於精純的意趣。因此,為焦墨即為寂寞之道,由漸修而頓悟,其本身的意義已超越了繪畫技法的范疇,折射著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和光。

(責任編輯: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