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資訊聯播

楊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

2013年01月06日08:47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西城文保區,496米長、連接大柵欄與琉璃廠的大路昨天打通。1171家老住戶原地不遷,既留住人氣兒,又留住韻味兒——


青磚墁道,古香古色,經過修繕的楊梅竹斜街正煥然重生。記者 方非攝

 

  前門樓下,連接著大柵欄與琉璃廠的楊梅竹斜街,昨天全街路面打通整修完畢。就此,大柵欄、琉璃廠兩條老街由蜿蜒阻隔變成了渾然一體的通衢大道。作為全市文保區建設試點,西城區委區政府決議這條街不大拆大建,力求原汁原味地修成仿古一條街,保留了大部分老住戶,把老北京的人氣兒、韻味兒留下來。

  沿前門西側的煤市街往南走上一百多米,就到了楊梅竹斜街。曾經的泥濘土路,已被密密鋪滿的青條磚取代,整個街道隨之變得豁亮許多。

  步入街內,從東到西,496米長的楊梅竹斜街不見一處大拆大建。與其他更重商業氛圍的老街不同,這裡仍保留著很多老住戶。

  40多歲的米秀珍,幾代人住在楊梅竹斜街。這次斜街修繕,她家仍選擇留下。“我們一家子住慣了這兒,就喜歡老胡同的感覺﹔話說回來,這老街也需要有我們這些老住戶才像樣子不是?”米秀珍告訴記者,不單她家,原先左鄰右舍的很多老街坊都沒搬出去。

  確如米秀珍所言。記者從西城區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了解到,此次楊梅竹斜街修繕,全部採取自願騰退的原則。目前,街兩側1700戶居民,隻有529戶選擇了遷出,1171戶“老北京”都留下了。

  “修繕老街,更應該注重它非物質的一面。我們可不願意老住戶都遷走,那樣的話,這老街就沒了人氣兒,也就沒了韻味兒。你把整個一條街建得再漂亮,也沒有生命力。”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說。

  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留住老住戶,實際上是遵循老街原有的歷史風貌。楊梅竹斜街是自明朝就有的古街,是人用腳踩出來的。因為那時外地人進京,都得從盧溝橋過廣安門到菜市口,斜插過來,到前門最近。后來,隨著大柵欄、琉璃廠,一商一文兩條老街日漸興盛,位於其間的楊梅竹斜街便成了它們的配套服務區,於是積澱下商住混雜的歷史特點。“修繕斜街也要恢復商住混雜的風貌,所以說,老住戶必不可少。”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說。

  老住戶成了“香餑餑”,除去自豪感外,也著實得了實惠。米秀珍領記者來看她正在翻修的老宅。“我們這一片的老平房年久失修,按說早該拾掇拾掇了。趕上這次老街修繕,費用自家隻出小頭,政府給拿大頭。”

  不單省錢,住戶們還省了心。建設指揮部會同施工方,把翻修后的院落樣式都想好了。建設指揮部負責人介紹說,灰色是老北京胡同裡的常見色,楊梅竹斜街也不例外。此次修繕,施工方將保持中灰為主色調,其中穿插有冷灰、暖灰、深灰、木色、磚紅、暗紅等顏色搭配組合。具體到每間屋子,顏色怎麼搭配,則由施工方和住戶一塊兒商量著辦。

  還有些平房的坡屋頂瓦片不符合傳統風貌,翻建時統一將平瓦換成傳統仰合瓦。開春以后,就連院子裡種什麼花花草草,也會有施工單位和住戶商量。

  留下老住戶,就意味著楊梅竹斜街還要保留宜居的特性。歷史上,這條街裡就鮮聞吆喝,多是書局等靜態文化商業形式。“今后,這個‘靜’的歷史風貌也要延續,楊梅竹斜街宜居的本來面目不能變。”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說。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魯婧、赫英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