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求三友 心美四君:彭利銘及其書法藝術--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志求三友 心美四君:彭利銘及其書法藝術

張海

2013年01月06日09: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志求三友養吾浩氣,心美四君共彼華光。(楷書)

  彭利銘

  蒼鬆托清露,白水壯波濤。明月祥雲護,心懷玉宇高。(草書)

  彭利銘

  日前,彭利銘送來他新近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法作品集,讀過令人欣慰,促人思考。

  彭利銘三十余載研學書法,今天將成果匯集成冊,值得祝賀。這些作品中,有不少他有感而發所撰寫的詩、聯。詩言志,書達意,書法與詩、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特別是作品集中詩、書、畫、聯合璧的幾件作品,雖不多,但很搶眼,這在過去本不足為奇,而至今日,年輕書家中有此綜合能力者,為數不多,在當今書壇,值得提倡。此外,作品中有不少大尺幅巨制,除他擅長的行草之外,還有不少楷書作品,足以証明其勤奮刻苦,自然讓人欣慰。讓我思考的則是,作為各級書法創作組織者,對有實力的中青年書法家應該如何去關愛、引導、扶持和舉薦。因為推新人、展新作、樹新風,關系到書法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記得1986年“河南中青年書家十五人‘墨海弄潮’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后,經謝冰岩介紹,彭利銘受單位之托邀我和王澄、周俊杰、李剛田、陳國楨等相聚一堂。自那以后我們便有了一些書信往來,20多年來彼此聯系始終未斷。時光如梭,當年的小伙子如今也已接近知天命的年齡了,但他還是那樣熱情,那樣樂於助人、誠實可信,且日漸成熟。

  彭利銘的創作素以行草為主,而我想先說說他的楷書。彭利銘少時曾跟隨中央文史館諸多前輩學書,從顏體入手,習行草后就很少涉足。后來,劉炳森曾叮囑他一定不要丟掉楷書的研習。此后他始終堅持摹寫各種風格的唐楷,有時也讀一讀魏碑。彭利銘近幾年所書的《三字經》、《千字文》、《桃花源記》、《滕王閣序》等中楷長卷和《道德經》、《岳陽樓記》等大楷作品乃至《陋室銘》等榜書,都以顏書的端庄、闊大、偉岸為基調,有多寶塔之氣象章法,也存勤禮碑之用筆結構,雄健中見靈動。他在繼承優秀書法傳統的基礎上,注入了當今的審美意趣和自己的藝術理念,在書法創作中既守古人成法,也有個性表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見地的青年書家。

  彭利銘的行草書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時代氣息,大開大合中追求布局的欹側多姿,縱橫跌宕中尋求用筆的凝練渾厚,筆酣墨暢、痛快淋漓。劉熙載《藝概》雲:“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彭利銘的行草書正如此釋。他以行草為載體,宣泄情感,展現著昂揚的精神風貌。點劃飛動中見筆情墨趣,結體多變上求章法生動,線條行進中現自然流暢。在對立與統一的關系把握上,彭利銘有其自己的方式和語言表達,長短大小、闊狹疏密、粗細濃淡,自然和諧,富有變化,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詮釋著作者獨特的審美取向和思想境界。

  在彭利銘的求藝感言中,他這樣寫道:“字要載道,方稱之為學問。”一個有思想、有志向的書家,要想不斷提高自己的書藝,就必須在勤學苦練內功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多方營養和各姊妹藝術之精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讀多了,又能融會貫通,字就自然會有書卷之氣﹔而生活積累豐富了,就會不斷找到創作靈感。這是他感悟出的道理,也是其成功所在。

  我想,彭利銘之所以能博觀約取,展現出駕馭筆墨、把握巨制的能力,與他數十年來從事書畫評論和美術理論研究也是密不可分的,他將積累沉澱的美術概念和美術構成帶入了行草書創作之中,才逐漸形成了一種有獨特個性、自然而不可復制的筆墨線條情趣,使作品整體活潑,張弛有度,變幻有據,繁而不亂,簡而不空。

  如今,彭利銘可謂碩果累累,我還是希望他保持那份對於生活與他人的熱情與坦誠,因為藝術創作既需要十分的投入,也需要十分的冷靜。投入才有激情,冷靜才會客觀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傳統,從而隨著歲月和閱歷的積累,逐漸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責任編輯: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