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故宫大展:草虫世界里参透世事
“清平福来”是齐白石的一幅画作,画面是一位老者擎一只青色瓷瓶,蝙蝠翩翩飞来,寓意和平与幸福。
以这幅画作的寓意作为展览主题,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展厅迎来了“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齐白石被称作“人民艺术家”,此次展览则是以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画院关于齐白石的200余件诸如虾、蛙等不同题材的书画、篆刻,为故宫每天的8万游客们串联起了一个喜闻乐见的齐白石。
1954年,故宫承乾宫曾举办过“齐白石绘画展览会”,轰动一时。时隔64年,齐白石再次“进宫”。于是,这个暑期,故宫午门雁翅楼展厅的齐白石特展,与文华殿的吴昌硕大展,“南吴北齐”两位近现代艺术大家成为一大看点。
“铁笔生花”吴昌硕书画篆刻艺术展中,最后一展品吴昌硕的《缶老手书白石润格》。
看展之前,先来回答一个许久的疑惑:以古代书画收藏与研究为核心的故宫博物院,为何会在今年连续推出近现代书画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今天正式解答了这个问题:去年9月,“千里江山”展出的时候,展览最后一部分“借古开今”单元里展出了一张吴昌硕的青绿绘画,引起业界不少讨论,这引发了故宫博物院对于吴昌硕的兴趣,于是,故宫博物院今年6月在文华殿举办了吴昌硕大展。巧合的是,吴昌硕展览最后一件作品与齐白石有关,是吴昌硕的一封手书《缶老手书白石润格》,同样引发了学界关注,这又引发了故宫博物院对于齐白石的兴趣,也就是此次“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的由来。所以,故宫博物院今年先后推出近现代艺术大家展览。
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画院共同举办,2018年7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在故宫午门和西雁翅楼展厅展出。午门展厅部分将持续到8月12日,西雁翅楼展厅部分将持续到10月8日,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参观。我们也借此预告,吴昌硕展览结束之后,文华殿每年一度的9月秋季书画大展将推出四王。
齐白石“和平使者”的身份,成为此次展览的基调与和暗含线索。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大会将“国际和平奖”授予年过九旬的老艺术家齐白石。
展览序厅制作了齐白石“国际和平奖”的颁奖仪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1956年9月1日,周恩来总理出席“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并与齐白石亲切交谈。
齐白石获得“国际和平奖”证书
齐白石获得的“国际和平奖”奖状的左页,是毕加索绘制的和平鸽。内容文字是由欧洲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社会和学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陈乐民书写。
齐白石获得“国际和平奖”奖章
展览展出了齐白石获得的“国际和平奖”证书与奖章、“人民艺术家”奖状等珍贵文献,白石老人与周总理的合影等历史照片,还有画家为毛主席创作的《益寿延年》,为祈愿世界和平创作的《和平》、《清平福来》等作品,呈现了老人荣誉满载的一生,以及他对“和平”一词的深刻理解。
齐白石 《清平福来》及两枚印章,北京画院藏
《清平福来》上的两枚印章《风前月下清吟》和《木人》
齐白石入画多取材源于生活,生动自然,颇有趣味性切寓意吉祥。所以用物品寓意,是齐白石画笔下常用的方法,这幅《清平福来》同样是谐音寓意:老者手持“青瓶”,寓意“清平”,象征和平、逸闲散淡,心中愉悦。飞来的是蝙蝠,“蝠来”谐音“福来”,所以叫“清平福来”。
这幅画是齐白石和平鸽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品,画面以鸽子、雁来红来直观的表达“和平”的象征:三枝红色红线淡墨的叶子,与墨色浓重的鸽子呈现出浓淡相间画面与构图,鸽子红色喙爪又与红叶互相呼应。篆书题款中正平和,以墨书题跋终结画面,成为整体章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画构图饱满,笔墨充实,营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境界,恰当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和平安宁的主题。
鸽子是白石老人晚年花鸟画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一个旧社会的民间画师成为新中国的人民艺术家。笔下的艺术主题也发生了转变,他要用绘画祝福祖国万岁、祝福世界和平,因鸽子寓意和平,故他晚年大量绘画和平鸽,以鸽子来歌颂太平盛世,并向世界和平理事会献礼。齐白石对鸽子这一题材进行了开拓与创新,为了画好鸽子,白石老人在家里饲养鸽子,观察写生、摸索研习,自成一格,这一幅《和平》画作尤其代表了齐白石这一类型绘画的风格面貌。(此作品由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马明宸解读)
齐白石《飞鸽》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题跋:大翅不要太尖且真
1951年,当时已是九旬老翁的齐白石,为了祝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召开,准备创作一幅《百花与和平鸽》。但是此前,白石老人并没有画过鸽子,于是就让弟子许麟庐买来一笼鸽子,仔细观察他们密室、打斗、嬉戏、起落。
在北京画院现存的画稿中,依然能够看到老人在画稿中著名“大翅不要太尖且真”、“尾宜长”等字样。齐白石还将自己画的鸽子与毕加索画的鸽子做了对比:“他画鸽子时,要画出翅膀的振动。我画鸽子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齐白石《大利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这幅作品同样是用荔枝来寓意“大利”,荔与“利”谐音,寓意“吉利”,此画中满筐新鲜荔枝,寓意“多吉多利”。荔枝这一题材在齐白石笔下并不少见,齐白石对荔枝的喜爱或许来源于他早年“五出五归”的游历生活。他曾三客钦州,对荔枝一见钟情,与钦州友人共赏荔枝,盛赞荔枝为“果中之尊”、“果中之王”。这幅作品中,一篮沉甸甸的鲜红荔枝,配以新鲜的枝叶,令人垂涎。
齐白石刻有一方印章,名为“要知天道酬勤”。
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劝勉,更一语道出了这位艺术大师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勤奋。而勤奋背后的原委,想必是老人对艺术的一份挚爱。
齐白石深知勤奋的重要,他广习前人笔墨,又以“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进行“衰年变法”。在师法青藤、白阳、八大、石涛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学习赵之谦、吴昌硕等海派画家的长处。历经十年,终自创一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作品之丰,无人能出其右。
赵之谦 《一团富贵图》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喜欢寄物予情,爱吉祥如意,于是便常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与期盼。晚清时期,寓意吉祥的博古图十分流行,这幅赵之谦的画作也是如此。
画面描绘了一枝牡丹在圆盂中盛开,另有竹笋、灵芝等花卉、蔬果。牡丹象征富贵,此画寓意“一团富贵”,这幅画的圆瓮以篆书入画,笔简意丰,花卉、蔬果或是以没骨法,或是勾勒,巧妙地把一团富贵的民间美好愿望。赵之谦的金石书法功力深厚,并以金石入画,注重用色,讲究雅俗共赏,而这些特点则在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的笔下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发挥。
吴昌硕 《荷花轴》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吴昌硕的艺术对齐白石影响很大,在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中,例如雁来红等形象经常透出吴昌硕的影子。齐白石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对吴昌硕作品的临摹和学习,而且吴昌硕书法入画、金石入画等用笔都影响了齐白石的创作。
吴昌硕的绘画以大写意花卉为知名,他非常喜欢表现各种花卉,其中荷花也是其常见擅长的题材之一。此立轴以淡墨为主,在画面中心的位置表现了一片正面视角的荷叶,叶脉更为重一些。荷叶用墨浓淡变化丰富又和谐,荷花线条用笔舒朗,有的正盛开,有的则含苞待放,充满生命力。
陈师曾 《秋园冷艳》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陈师曾力倡文人画,是齐白石一生最大的“伯乐”和推动者,此立轴饱满的构图表现了秋日园中盛开的花草,其中葵花为主体,淡黄色的花瓣向下低垂,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其茎叶以写意的方式忽略了一些细节,但强调了整体的细长感和交错关系。下方的老来红继承了吴昌硕的画法,也开启着齐白石的大写意之路。
齐白石《三余图》 轴 纸本 设色 130×32cm
1932年 北京画院藏
此幅作品构图极为简洁,画面中的三条小鱼纯以水墨绘成,以淡墨绘制鱼身,整幅画面不着一水,却将鱼儿在水中自由游憩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借用“鱼”与“余”的谐音,以绘制三条小鱼的形式来象征“三余”,是古人教育后学珍惜时间的典故。齐白石并没有将写诗作画视作难事,而是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绪调节和放松方式,正是这种心态使得齐白石分外珍惜时间,勤奋好学。(此作品由北京画院展览部薛良解读)
齐白石《雏鸡小鱼》 纸本设色 142.0×41.5cm
1926年 北京画院藏
此幅作于1926年的《雏鸡小鱼》是齐白石花鸟画成熟期前后,尽显情趣与深意的重要作品。称其重要理由有二:其一是画面所呈现出的那份幽默,画的是一群毛茸茸的雏鸡在岸边眼巴巴地盯着河里的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弋。它们太想捉到那些小鱼美餐一顿了,但它们不是鸭子,无法下水,只能在那干着急了。如此富于童趣的作品,恐怕非齐白石莫属。其二是因为画上题写的一段对“写生”与“写意”两者关系的重要表述。“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此段文字将“善写意者”与“工写生者”各自的偏颇之处加以分析,而核心是对中国艺术的“神”与“形”理念作深层次的索求,文字不多,但却以他艺术家独特的视角与自身实践提出了“写生”与“写意”须互相结合方能“神形俱见”的绘画美术理论。总之,这幅齐白石的《雏鸡小鱼》无论画作还是题跋,都于生动之余极具哲思,意味深长。(吴洪亮)
齐白石《虾》 纸本墨笔 134x33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画虾在画史中可谓是前无古人,每当人们提到齐白石,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笔下那些活灵活现、晶莹剔透的虾。齐白石开始画虾时主要是以前人为师,多参照八大山人、郑板桥等人的构图和画法,在经历了三变之后齐白石画的虾已经颇具个人特色了,开始借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虾躯的质感,同时注重虾躯的弯曲与虾须的变化来展现虾在水中游动的动态,这样一下子齐白石笔下的虾就变得活起来。
齐白石《芋虾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题跋:余画虾已经四变,此第五变也。
到了《芋虾图》的第五变时,齐白石画虾已经大胆的删减多余的小腿,并在虾头部的淡墨中加入一笔浓墨,将虾的形象进一步提炼、概括,而齐白石画虾也真正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齐白石《南瓜》 纸本设色 139x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关于齐白石的勤奋,或许可以从本次展出作品的题跋中读出些许意味,“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南瓜》题跋)”据他的学生回忆,齐白石一生作画不歇,仅有两日辍笔,一日乃其母过世,一日便是这大风之日。众人皆知白石老人擅长画虾,却不知他为了画好虾游走时的神态,花费了多少心力。为此,展览特别挑选出齐白石不同时期画虾的变化,观众可以从中体味画家创作时的良苦用心。
展览现场还原齐白石画室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齐白石在他的草虫世界中参透了世事哲学境界,饱含了中国艺术的寄情之味。
他画“草间偷活”,来表达自己身处乱世的人生感悟;他画“油灯飞蛾”,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深深爱怜。可以说,齐白石的草虫正是用“一花、一曹、一虫”在描绘他心中的世界,甚至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
齐白石《草间偷活》 20x40.5cm 纸本水墨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笔下的小虫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在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作品中,有两百多件只画工虫,而不画花卉,没有落款,也没有印章的画稿。据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回忆,因为齐白石的草虫很受欢迎,他担心自己年老后受视力限制,不能再画工细之作,于是在六七十岁左右,趁眼力尚好,预先画了一批工虫,待以后不能画时再补画花卉。从北京画院收藏的这批草虫画稿和娄老的回忆来推测,它们很可能是齐白石在早年的画稿上添景而成。这批画稿大多只画一两只工虫,很少有绘多只的画稿,像这样在一幅之上绘九只工虫的更是极为罕见。(吕晓)
齐白石《牵牛蜻蜓》 纸本设色 102x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题款:齐璜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花形似喇叭,色彩艳丽,生命力极强,泼辣耐活,是农家园中常见之花,也是白石老人常画的题材。关于齐白石画牵牛花的缘起还有一段佳话:梅兰芳因习艺而爱牵牛花的艳丽色彩,在宅中种植牵牛花数百种。1920年,初定居北京的齐白石随齐如山第一次拜访梅兰芳,见斋前的牵牛花开着碗口一般大的花朵,由此萌发了画大牵牛花的兴致,后几经摸索最终成为白石老人最富特色的花卉题材和经典形象。
从此幅《牵牛花》可以看出齐白石艺术创造的能力:花朵的塑造用纵向的侧锋三抹,横向一抹,再点两笔淡色,花形特征便以极简洁的六笔写了出来,而且完全发挥了中国画的笔法;花叶用花青调淡墨勾写,与花朵形成冷暖色彩对比,相映成趣。(马明宸)
齐白石《荷花蜻蜓》 纸本设色 133.5x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初秋荷塘的景象,莲蓬已熟,荷叶开始枯败,叶秆弯折下来,枯叶间仍开放着两三朵荷花,但花瓣也已开始凋零,蜻蜓在荷塘上振翅而飞。白石老人通过墨色与赭石色的交互对比使秋天的意味跃然纸上。荷叶从边缘至中心墨色由深而浅,叶脉看似寥寥几笔随意而为,却让荷叶有了凹凸的立体感。红荷或挺立于荷叶之上或藏于荷叶之中,挺直有力的荷梗在画面上交错穿插,虽是残荷之景,但多了生命的力度,并无悲秋凄婉的感觉。
白石老人一生爱荷,当白石老人晚年在京执笔画荷时,除了爱荷花出淤泥不染的品性,应该也会想起在星斗塘老屋的种种回忆,以及远在家乡的亲人的音容笑貌吧。(罗元欣)
齐白石《秋声》 133x33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这幅《秋声》画芋叶蟋蟀,四片芋叶中,纯用水墨的三片肥厚葱郁,尚能挺立如初,用赭石绘成的那片茎已低垂,即将枯萎,既暗示秋天已至,弯曲的动势也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叶下的一对蟋蟀。它们似乎也感知到季节的变换,雄虫奋力鸣叫,吸引来自己的伴侣。老人在画幅右上方题写画名《秋声》,使观者从这幅静止的作品中似乎也能听到蟋蟀的欢唱。
在齐白石漫长的一生中,一半以上都是在乡村中度过的,从挂书牛角的牧童到行走于乡间的雕花木匠,从以画养家的乡间画师到借山而居、向往陶渊明一样隐居的文人画家……齐白石一直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破坏的乡村。晚年定居北京后,仍对早年宁静的乡居生活念念不忘,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乡村生活的经验与怀念(吕晓)
齐白石 《诗画合页》 北京画院藏
“西风昨夜到园亭,落叶阶前一尺深。且喜天工能反覆,又吹纯色上枯藤,白石山翁自今年前三月有事以来,新作诗最少,故作画皆旧句。”
清末花鸟画盛气一时,出现了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齐白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且诗书画印俱佳。这一套共册页共十二开,全面展示了齐白石的艺术造诣。其中六开描绘佛手、玉兰、紫藤、葫芦等植物,另外六开则是题跋。
《工虫画册精品》(八开) 册页 纸本设色 34x27cm 1949年
这套八开册页每开均以工笔草虫配以不同的场景,草虫极工细,而配景极简洁。值得注意的是,画中几开的题字都提到了自己家乡湘潭的地名。其中第一开和第八开都提到“借山馆”,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的星斗塘,1900年,他用为江西盐商作画得的银子在梅公祠买了一处房屋,取名为“借山吟馆”。
这套册页据说创作于1949年,很难想象时年89岁(实为87岁)的齐白石还能画如此工细的草虫,这些工虫应该都是六七十岁预先画好,而在晚年配景而成。精细入微的草虫与晚年已入化境的大写意花卉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不愧为其工虫花卉之极品。
午门展厅入口处,齐白石的一枚印章“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在午门展厅入口处,以齐白石的一枚印章“中国长沙湘潭人也”为开端。这枚印章与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遥遥相望,呼应了两位湘潭老乡对“清平福来”的努力与向往!更重要的是此次故宫博物院还拿出了1951年齐白石为毛主席创作的《益寿延年》,应视为齐白石近年来展览的一次高峰呈现。
齐白石《益寿延年菊花图》纸本设色
174.5x69.8cm 1951年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的晚年佳作之一,是齐白石为给毛主席祝寿而创作的大幅设色作品,其选用菊花这一传统祝寿元素作为是图的主题,皆因菊花象征着吉祥长寿与高雅正直。在构图上,白石老人讲本图中的菊花分为三组,以L型排列,此构图更能呈现出稳定饱满的视觉效果。画中菊花以黄色和粉红色组成,既协调自然,又充满喜庆气氛。整幅作品构图、云币饱满,设色艳丽喜庆,是非常成功的祝寿佳作。此图是1954年拨交自人大常委会典礼局的主席礼品。
齐白石的102枚印章展出于曾经《千里江山图》的展厅位置
白石老人自号“三百石印富翁”,但其治印数量绝非仅仅如此。北京画院从收藏的三百方印石中挑选了102方用以呈现“白石篆字”的成就。他刻“大匠之门”不忘自己木匠出身,以匠人精神淬炼心性,终其一生成就艺路。他刻“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年登耄耋仍自食其力,不肯过坐享其成的安逸生活。这些印文就像是齐白石内心的写照,带着观众一步步走进他的艺术。此次展览中,102方印展出于午门展厅中心位置。
齐白石《老当益壮》 139.5x48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题跋:老当益壮 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再三依样。因日来天气清和,一挥而就。据了解,凡是题跋中有“一挥而就”表明这是白石老人自己比较中意的作品。
古人云: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老当益壮”是这一单元的主题,白石老人极富天真逸趣以及对普世的关怀和情感,这使得他的作品充盈着对万物生灵的爱,然后将这份真切的情感凝聚于腕下笔端。齐白石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之人,所以暮年的齐白石尤其爱“老当益壮”这一题材。
齐白石《延年酒》 137.5x34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丛菊》 纸本设色 136x33.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题款:白石山翁。
踏花蹄爪不时来,荒弃名园只蔓苔。黄菊独知篱外好,着苗穿过者(这)边开。
这幅作品呈现出齐白石花鸟画对传统文人画境界的转变:画中的菊花花团锦簇,灿烂开放,张扬着无限生命力,怒放的菊花不是悠然生长于东篱之下,而是挣扎着伸出篱笆之外,这正是白石老人通过花卉画来表现对束缚的突破和对生命的渴望。齐白石笔下的花卉鲜活艳丽,富于生命力,或以盆栽,或用篱圈,生命之美张扬于其中,没有半点酸腐气,也没有一丝玄虚味,得之于生活,发之于肺腑,给人的感觉亲近而平易。它们都被赋予了世俗的意趣,齐白石画中呈现的是一个人化的自然,他转变了传统文人画寄寓的孤傲落寞感受,同传统文人所画的无根之兰、空谷幽花中寄寓的孤傲娴雅、超然物外的寂寞感受划开了界限,完全是不同境界,属于两个时代。撰文:(马明宸)
齐白石《寿桃》 纸本设色?179x48.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题款:花实各三千年。
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心安气和时一挥而成。
寿桃是白石老人晚年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采用了我国民间流行的“讨口彩”的方式,除了图绘实物,还往往用题跋点出、寄予美好的愿望,象征着多寿多福。这件《寿桃》作品的重点处于对角线的中下方,以没骨大写意绘成的寿桃硕大,造型古朴厚重,并施以明丽的洋红和局部的柠檬黄渲染,布局疏密有致。题款“花实各三千年。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心安气和时一挥而成”。不难看出,这件作品在技法上上溯徐渭、扬州八怪,又吸收了赵之谦、吴昌硕以金石书法入画的方法,再融汇以自己个性化的笔墨操作方式。(陈倩)
齐白石《柴耙》 纸本水墨 133.5x33.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柴耙》画中用粗笔焦墨从上到下、顶天立地地画出一把柴爬,构图巧妙,造型朴实且富有表现力。柴爬,这种农具在南方农村极为常见。齐白石在画这个没有什么“形式感”的柴爬时,一定投入了他对乡土的依恋和深深的怀旧之情,这种感情可能和我们这代在城市长大的人对玻璃弹珠、发条青蛙这些儿时玩具的怀旧情结颇为相似。柴爬入画让人倍感亲切,这种形式已经和心理、历史、情结发生了连接,因此从纯形式上看起来突兀的柴爬在熟悉齐白石的观者那里十分自然、得体,加上对题诗的阅读,大大地丰富了画的内容,这种“看似寻常最奇崛”的题材与诗的结合,充分显现了齐白石不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张楠)
齐白石《红梅图》 67.5x43.5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这幅《红梅图》中的艺术形象枝干造型平实,树干虽然饱经风霜,疤痕累累,但是并没有过度夸张的欹侧虬曲,梅枝柔韧富于生意,用笔也没有那样劲挺孤傲,而是婉转纡徐、平凡质朴,这种平实的造型给人的感觉亲近而自然,再加上红色的花朵,更增加了梅的世俗意趣。感觉这是一株生长在庭院里的梅树,而不是超然世外的山野之梅。这一类的文人画题材到了白石老人的笔下,被注入了强烈的世俗精神,也正是在这些画中我们才能看出齐白石对于文人画的创造,看到齐白石赋予它们的世俗意趣。另外白石老人的花卉画题跋都是家常语、平常话,没有半点酸腐气,也没有一丝玄虚味,得之于生活,发之于肺腑,和他笔下描绘的鲜活生动的世俗生活世界相吻合。(马明宸)
齐白石《李铁拐》 133.5x33.5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李铁拐是齐白石最爱画的题材,北京画院所藏《李铁拐》图稿及作品就有八幅之多。在其中一幅《李铁拐》中,就题着“葫芦抛却,谁识神仙”,而另一幅《乞丐图》画一乞丐席地而坐、蓬头垢面、执箸欲食,貌似李铁拐,题为“卧不席地,食不炊烟,添个葫芦便是神仙”。看来在齐白石眼中,神仙与乞丐不过差一个葫芦罢了。郎绍君也认为:“白石晚年还喜欢画李铁拐。老人在传说的八仙中独选这位垢面蓬头的人物,是深有寓意的。他描画的着力点在李铁拐仙质与乞丐的统一,题句则表达对不识真仙的世人的遗憾。”
齐白石 《鲤鱼争变化》 纸本水墨 98x33.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此画名为《鲤鱼争变化》,画了十只憨态可掬的青蛙。为什么叫“鲤鱼争变化”呢?恐怕要从齐白石的另外一幅画作中找到可能的解释。那是齐白石应老舍的命题“蛙声十里出山泉”所画,画的是在山泉里一群蝌蚪随水摇尾而出。这幅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没有直接画青蛙来表现蛙声,而是画了一群蝌蚪从山涧缓缓游来。这件作品成为齐白石常常被提及的一幅代表作。而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题跋中讲的是青蛙,而画的却是蝌蚪。以此为基础再回到这幅《鲤鱼争变化》,青蛙从蝌蚪演变而来,那么中国有句古话叫“鲤鱼跳龙门”,中国人说升官发财,考状元、考大学,榜上有名经常会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鲤鱼化身为龙,跟刚才蝌蚪变青蛙的相似之处就是这“质”的飞跃。尤其是,一个“争”字带活了整幅作品,可谓寓意无穷。(吴洪亮)
齐白石《清白传家图》 纸本墨笔 136.5x33.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题款:清白传家图。
余少时衡山陈世珠画菜小册秘藏之,此时不知归谁耳。白石画此感记之。
象征清雅、高逸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在画中是常见的,而白石老人以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白菜入画,又是极有趣味的。画中的六棵白菜,皆以水墨为之,用笔纯熟,墨色变化丰富,透露着一股清新质朴的风格。白菜好似刚从园中摘来,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新鲜感。在构图布置上,六棵白菜排列错落有序,突出了分割构成之美。齐白石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始终保持着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恰如白菜这一平常的家蔬融入其笔下,寄托了画家对人生命运、社会世俗、自我价值的无限感慨。实际上,他是在用白菜解释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做着适合自己自然本性的事情,从而表达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王亚楠)
齐白石《松寿》 纸本墨笔?177x77.5cm 1928年
北京画院藏题款:松寿。戊辰春齐璜画。
北京画院所藏的这幅齐白石绘于戊辰(1928年)春的《松寿》,可视为齐白石画松的极品之作,代表着齐白石艺术进入成熟期的至高水平。非笔者狂言,综观齐白石画的松寿及松鹰题材诸作,这幅画仍可视为翘楚。
齐白石以淡墨绘出一株躯干挺直的劲松,作为背景而突出前景中的枝丫交错。松针共分为三层,每一层皆密而不乱,根根毕现,相互重叠,毫无淤塞之感而通透有加。细观每一根松针都是运笔沉稳,一丝不苟,尤其是将松针那份既柔又挺、柔中见刚的特性通过齐白石深厚的笔墨功夫清晰、明白地传递给观者,每每读之,必赞大师手笔。(吴洪亮)
齐白石 牡丹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老人是20世纪中国艺术集大成者。诗书画印,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无一不能。他作品丰厚,荣誉满载,终成一代艺坛翘楚。他出身湖南乡里匠人,痴迷艺术,绘画方面博采徐渭、八大、吴昌硕之长,融前人精粹,取民风自然,独树一帜。篆刻开宗立派,书法卓尔不群,诗词诙谐有趣、自然天成。山水人物构图奇特、不落俗套。花鸟鱼虫水墨淋漓、生动传神。在灿若星河的艺术史上,诗书画印都取得非凡成就者,画笔直面民间成为“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人当之无愧。
观众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命力,无论是虬曲的线条还是明艳的色彩,都在诉说着白石老人胸怀的那份大爱与真情。他画家乡风物寄托对故土山河的思念,画微微草虫寄情对弱小生命的爱怜。他将心中真诚而炙热的情感,聚于腕下,凝于笔端,抒写为画,歌咏为诗,唱诵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开幕式现场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致辞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致辞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主持开幕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